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8|回复: 2

《雷声,或者语意》评析

发表于 2018-10-5 21:57:4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首页/诗讯/个人资讯/诗评
《雷声,或者语意》评析
作者:许建国   2018年09月17日 16:40      18    收藏
《雷声,或者语意》评析
文/许建国

     詩中的“雷声”响了这么久,却不见大雨落下,正应了民间“干打雷不下雨”的俗语之意。此语常常用来比喻“只讲大话空话而不兑现承诺”的社会现象。也有用于比喻“哭声大却不见掉泪”的虚情假意之人情世故。诗人以《雷声,或语意》点明主题,其意象,已完全蕴含了俗语民意。
詩人对这种现象“引以为戒”,一是告诫自己不要重犯这类错误,二是警醒自己不要被假象所迷惑,避免被蒙骗和伤害。
    于是诗人以“戒”为线索,进一步认真倾听,引入沉思,剖析“干打雷”事件的来路。紧接着,诗人凭借着对这一现象所产生的直觉印象,连用五句“这多么像”的排比意象,对这种直觉而跳跃的思维意象,做出了详尽描述。
     “像长嚎之人不落眼泪”,诗人脑海里浮現出某种境况下某些虚伪的人进入角色表演的虚伪情景。“像蓄势已久的朗诵却没有一句实际内容的台词”。诗人暗讽政客们精心准备的演讲哗众取宠,虽然情绪饱满却假话连篇,连一点实际内容都没有。“像一座敞开的大房子却不见一人出入”。诗人示意:虽然有人做出了郑重承诺,将房门大敞四开,但听到许诺的人却无动于衷,无人相信。“像道士忘我地念念有词地做法事却不见一名至亲在场”。诗人随着直觉,又将思维闪回到人情世故,虚情伪装的场景:被雇佣的道士按其职责认认真真做事,这些都是故意做给外人看的,至亲的人却没有一个人到场,这事件背后所隐藏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这一事件到底又说明了什么?“这多么像长篇巨著中未有一个主角现身”,这句诗的意象特指言说者话语冗长,像长篇巨制的说教一样喋喋不休又厚重而漫长,却言之无物,没有主角。
五句排比意象,看似诗人随意遐想,叙述凌乱,却非常符合意识思维的随意散漫特点,再现了当时联想意识的真实状况。
最后,诗人连用三个“或许”,对这件事情做了猜测和推断,表达了诗人深刻的感悟:“或许在这个虚拟的世界,只有这雷声是真实的”。诗人以推测的语调,感叹现实社会的乱象而荒诞不经,“虚拟的世界”毫无真实可言;只有这虚伪、浮夸的“雷声”反倒显得格外真实。反讽之意深刻含蓄,耐人寻味。“或许,恰恰相反,雷声虽然通天,却未必通晓人间”。继而诗人又善意猜想,这“雷声”所表达的语意也许真实不虚,想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解决疾苦,做些实事,只因其高高在上脱离了实际,才使人感觉空洞无物、华而不实。“或许,雷声言不达意,我们已经入木三分”。诗人最后猜想:也许这“雷声”因表达水平造成辞不达意,掩盖了真实的诚意?其实,言说者到底是真诚还是虚伪已经毫不重要了,听众们因生活的经验,早已先入为主地对这些“不下雨”的雷声产生反感,不需倾听就予以排斥了。
   该诗结尾看似突兀,实则余味绵长。“我们已入木三分”。诗人通过诗歌分行的借意功能,将其作为上句“言不达意”的连接,凸显出“经历所形成的经验”,排斥着对事物的观察与判断,大有先入为主的主观意味;而将该句从“言不达意”处抽离出来,作为独立结尾,就有了经过思考后而得出“入木三分”的深刻结论。
詩人通过对“干打雷不下雨”的事件“引以为戒”予以思考,详细描写了内在意识的思维过程,通过种种猜测和推断,扩展了读者的视野和思考范围,赋予了诗歌对艺术真理的认知与表达,引人深思和遐想。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17 07:19:49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22:34:10 | 查看全部
非常感谢联西老师光临指导本帖并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