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51|回复: 0

[行业特色与就职提醒] (博物馆)罗慰年:没有“镇馆之宝”,能有博物馆精神吗

发表于 2010-7-9 19:36:1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总想给广州的经济和文化现象找到一个合适的可以概括的概念,却一直苦于找不到这个概念。参观新开张不久的广东省博物馆,一个概念在我的脑子里突然跳了出来——“大形式”病。  
        广东省博物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形式豪华和建筑巨大。这是一个据说总投资达12亿元人民币的博物馆。其建筑构思奇特,单单从它的跨度数十米的无柱子长廊,就可见一斑。 
      广州需要一个与它的城市格局相配的博物馆——但不光是形式上。形式上的美轮美奂、巨大无比,如果没有实质的内容与之对称,只会产生大而不当的印象。在建筑选材上,一味追求豪华,而不是实用,会有喧宾夺主的效果。博物馆的地板,用上好的木质材料。这种地板,固然豪华,却不适合博物馆之用。现代女士爱穿高跟鞋,有的鞋底是铁质的材料,对于木地板有绝对的破坏作用。新馆开张还不到半年,木地板已经给磨出很多花纹,惨不忍睹。“重形式,轻实际”的“大形式”病,其害深矣。 
     一个城市的博物馆,并不在于它是否有一个如同庞然大物般的大建筑物,而在于博物馆的实质内容。法国巴黎有三大艺术博物馆——卢浮宫、奥赛和蓬皮杜。卢浮宫博物馆,有许多“镇馆之宝”——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画像。很多人都是冲着这些“镇馆之宝”来的。一个好的博物馆,内容上要有足够的“博物”。广东博物馆不光没有这种“镇馆之宝”,在内容排布上,也显杂乱。把任何跟广东有关的历史人物,都不分青红皂白地加进来。内容的缺乏和编排的杂乱,可能是苦于建筑太过庞大,而没有足够的实质性的“文物”可以摆设。也可能是一种为立新而立新、为创新而创新的心理和追求大形式的心理。 
     立新不一定要破旧。破旧立新恐怕是“大形式”病的文化和心理根源。数月前,到西点军校一游。讲解员的一句话令我难忘。他说,西点军校从来不会拆除任何一栋旧建筑。说话的时候,他指着一排建筑说,这是过去的马厩。在冷兵器时代,马是作战工具。西点军校的学生要学马术,因而军校有马和马厩。到了今天,学生不必学马术了。马厩派不上用场。马厩留了下来,但没有马。按照西点的校规,不拆除旧建筑。最后,马厩改变用途,变成学生的档案室。 
     保持旧的精髓也是一种创新。旧的形式赋予新的内容,就有了新的美感。比方说马厩成为档案室,又比如前面提到的法国的奥赛博物馆。奥赛在中国知名度不高,但却是“欧洲最美的博物馆”。奥赛博物馆,是一座由老火车站改建的博物馆。依照内容,博物馆的设计师们用心地把各种历史上的名画和文物,错落有致地摆设在旧火车站原来高高低低的站台和轨道的位置上。给人深刻的印象。一个老火车站,保留大楼的建筑,经过改造和装修,成为一个博物馆。恐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本身却体现了博物馆的精神。


       来源:新快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