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51|回复: 1

让教育的阳光普照“苔花”(人民论坛)

发表于 2018-10-16 15:39:1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让教育的阳光普照“苔花”(人民论坛)
石 羚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16日   04 版)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虽生长于潮湿的角落,但它没有自暴自弃,而是顽强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朵”。清代袁枚的这首小诗,读来令人感动,也启人思考立德树人的道理。
  现实中,总是不乏不甘平庸、努力生长的“苔花”。“带母上大学”的残疾学生魏祥,战胜贫困圆梦北大的河北女孩王心仪,走出大山的春蕾女童合唱团……那些奋斗着的青春身影,传递着激励人心的正能量。也应看到,青春如果只能依靠“自来”,无人喝彩、无人关爱,则意味着承受更多的无奈、付出更艰苦的努力。其实,袁枚还写过另一首咏苔五绝:“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石头上种不出玫瑰花,沙漠里长不出棕榈树,成功需要一定的条件。我们呼唤绽放,就应厚植教育的沃土;鼓励奋斗,就应铺设笔直的跑道。
  教育是重要的公共产品。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梦想,教育则是通向梦想的阶梯。只有教育的阳光照亮每一处角落,才会有更多“苔花”向阳盛开。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把人比作树木,认为不必勉强让树木长得一样高,但要在“立脚点上求平等”。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不凡的成就、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不能忘记守住教育的底线,让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有学上”,也应当着力拓展教育的边界,让每个孩子“上好学”。补齐短板、提高质量、力求公平,孩子们才有机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在教育的蓝天下,也不应有“好生”“差生”的区隔与偏见。长期以来,唯考试、唯升学的评价导向影响较广。“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像流水线那样搞批量生产是行不通的,特别需要根据个体的禀赋因材施教、精耕细作。一些人眼中的“笨学生”,也许有健壮的体格、灵巧的妙手或艺术的头脑。这些隐藏的成长密码,正等待着被教育激活。因此,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可说是教育的神圣使命。
  无论是困境儿童还是“差生”个体,他们所面临的困扰和烦恼,映照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也时刻提醒我们维护教育公平的尊严。而这,需要全社会携手同行,不断地集聚众智、凝聚众力。加大真金白银的投入,做大教育的“蛋糕”;注重教育资源在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均衡分配,有效填平“教育洼地”;多措并举,健全完善各项配套措施,用制度夯基垒台、兜住底线……一心一意办教育、真抓实干促改革,才能为“苔花”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教育给予人的深刻影响,往往是绵延一生的。我们期待着,教育的阳光洒满大地,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各显其能,如同星星点点的“苔花”,怒放作花香四溢的春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9 07:00:34 | 查看全部
感谢乔老师的精彩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