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4|回复: 0

《石钟山记》与经营管理

发表于 2018-10-16 19:15:3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石钟山记》与经营管理


《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考察性游记,系作者送其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途中考察石钟山所写。该文观察细致入微,描写探微知著,论述层层递进,结论令人信服,文笔生动自然,是传颂千古的散文名篇。
文章通过记叙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再读《石钟山记》,依然被作者敢于质疑先人论断,勇于探求事实真相的严谨治学态度所折服。在经营管理中,我们时常遇到类似石钟山之所以命名“石钟山”的问题。一个问题的发生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原因?同一个矛盾处理方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面对个性迥异的员工应当采取怎样的思想工作方法?针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基层工作怎样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很多时候对于错综复杂的问题,我们往往习以为常,不以为然,缺乏探求事实真相的勇气,缺乏解剖问题根源的毅力,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满足于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读《石钟山记》,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现实工作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了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做深入调研,不搞清楚问题的起因和症结,就妄下结论,仓促定性,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贻害于企业的改革发展。
因此,对待问题要像苏轼考察石钟山那样,敢于直面问题,敢于质疑学者权威的定论。“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鸣,何哉?”勇于如作者考察石钟山那样,访遗址、扣其石、聆其声,表明自己对先贤定论的质疑,从而对石钟山进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考察。读《石钟山记》,就是要学习作者勇于探求事实真相的求实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直面问题,实事求是,不怕矛盾。“春江水暖鸭先知”,不深入实际就不知晓有些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有些矛盾为什么会错综复杂,解决问题和矛盾的钥匙是什么?“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面对问题不能像作者笔下的人物那样,围着问题转,绕着矛盾走,害怕问题棘手,引火烧身。要下真功夫、发大力气,不放过任何影响探求事实真相的细枝末节,厘清影响解决问题的掣肘因素,而不是人云亦云,莫衷一是。读《石钟山记》,就是要对问题开展深入调查研究,搞懂弄清影响问题形成的根源,以利于开具药方,对症施药。随着企业转型升级,改革发展的逐步深入,一些困扰企业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问题逐渐水落石出。
面对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硬骨头、拦路虎,要像苏轼那样“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对石钟山进行“徐而察之”的聆听与观察。不仅查明石钟山发出“蹭吰如钟鼓不绝”之声的原因,而且搞清为何还有“窾坎镗鞳之声”,从不同角度印证石钟山“声如洪钟”即山名的由来,而不像“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道听途说,以讹传讹。
研读《石钟山记》,就是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方位、多角度去观察问题,尝试用多种方法对问题进行求解,切忌线索不准,脉络不清,罗列问题一团麻,胡子眉毛一把抓。
目前,成品油市场面临新一轮战略洗牌,中石化改革发展、转型升级的深水区、攻坚期,各种问题“应运而生”。问题的形成往往成因复杂,盘根错节,如果用简单粗暴、非一即二的手段去解决,非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激化矛盾和问题朝着反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根据不同问题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甚至一个问题有几个解决方案,综合施策,统筹兼顾,以求圆满解决问题,消弭矛盾,促进工作。“事无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作者在文章的结尾,以反问的口吻点明全篇主旨,是作者历经艰辛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结论,直抒胸臆,理直气壮。我们在处理矛盾和问题的时候,是否也有作者那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底气呢?
石化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