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44|回复: 0

组图:抗美援朝战争珍贵文物——见证英雄往事

发表于 2010-7-10 19:54:2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陈列在军事博物馆的王海驾驶的涂有九颗红星的飞机

  (军事博物馆独家供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已60年了。抗美援朝战争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些珍贵文物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感人的故事,它们从不同侧面见证了抗美援朝战争这一惊心动魄的伟大历史,折射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广大指战员不畏强敌、浴血奋战、不怕流血牺牲、不怕艰难困苦的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反映了全国人民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和无私奉献精神。现从本人主编的《解读抗美援朝战争》一书中遴选出几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介绍给广大读者。

  涂着九颗红星的米格—15战机

  军事博物馆陈列着一架编号为079的米格—15歼击机。空军战斗英雄王海曾驾驶过这架飞机。飞机上涂着9颗红五星,这标志着什么呢?

  王海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飞行员。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王海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赴朝与朝鲜人民军携手打击侵略者。

  1951年11月18日下午,志愿军空军雷达发现美机9批180余架次,对清川、安州一带的铁路目标进行轰炸扫射。由志愿军空军和友军共同编成的大机群,奉命飞往战区迎击敌人。志愿军空军第9团1大队大队长王海率6架战机飞抵战区后,发现左前方低空有数十架F一84型战斗轰炸机,正对清川江大桥实施轰炸,遂率队急速降低高度,直插美军机群,猛烈开火。美机遭到突如其来的攻击,十分惊慌,仓促应战。双方飞机混在一起转起了圈。王海率队发挥米格飞机垂直机动性能强的优势,迅速爬高占位。以几次疾速爬高,又急冲直下的猛烈冲击,将美机队形冲乱。王海抓住战机,率领编队对美机发起攻击。王海在500米的距离上瞄准一架美机,刚要开火,另一架美机却暗暗对准王海的飞机,僚机焦景文眼疾手快。当即瞄准这架准备偷袭的美机,按下炮钮。3门机炮齐发,顿时,这架美机爆炸。与此同时,王海抓住战机猛烈开炮,打掉了前面的美机。然后一个跃升翻转,王海又把一架要攻击焦景文的美机套进了瞄准具的光环,三炮齐射,打得这架飞机一头栽了下去。僚机焦景文又在600米以内咬住一架美机,一阵猛烈炮火把它打掉。这时,另一边的4号机孙生禄被8架美机围在了中间,他以1对8,毫无惧色,紧紧咬住1架美机不放,硬是逼近至300米,把这架美机打得凌空开花。几分钟的战斗,王海大队接连击落美机5架。其中王海击落2架,王海大队以5:0的战果打了一个漂亮仗。

  王海大队两轮入朝,与敌空战80余次,其击落击伤敌机29架。创志愿军空军大队歼敌的最高纪录,荣立集体一等功,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王海记特等功、一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王海大队所有人员全部荣立战功,架架飞机都涂上了红五星,其中王海本人驾驶战机击落击伤敌机9架,战鹰上的9颗红星就是王海战绩的标志。

  几十年过去了,1984年7月,王海以空军副司令员的身份随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美国,当美国空军参谋长加布里埃尔上将见到王海时,惊奇而激动地说:“你就是那位朝鲜战场上的王海?我当年在朝鲜就是在一次空战中被你打下来的。”两人热烈握手,王海说:“如果你们再进攻我们,我们还要把你们打下来!”顿时激起了一阵笑声和掌声……

  “人民英雄坦克” 215号

陈列在军事博物馆里的215号坦克

  “人民英雄坦克” 215号

  1951年2月,志愿军坦克兵指挥所成立,率坦克第1师第1、第2团,第2师第3团入朝,尔后又有4个独立坦克团、6个坦克自行火炮团轮番入朝参战。战争期间,坦克兵完成了历次作战任务,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人民英雄坦克215号便是其中的光荣代表。

  1953年7月6日,志愿军坦克第2师第3团215号坦克配属志愿军第2 3军第67师第200团行动,担任主攻美军第7师第17团石岘洞北山阵地。为了达成战斗的突然性,215号坦克在战斗发起前一天隐蔽开赴前线。由于阴雨天气,坦克被陷入两个大弹坑里,淤泥漫到挡板上。此处距敌阵地仅1400米,四周地势平坦,不易隐蔽。在车长杨阿如带领下,又挖又垫,搞了半天,坦克还在泥潭里。天黑以后,战士们用稀泥和树枝把坦克伪装成小土丘,炮管像靠在"土包"上的木头。天亮后,杨阿如发现坦克距敌射击阵地10 0米,离石岘洞346.5高地主峰约有2400米。通过坦克潜望镜,清楚地看到主峰上敌人的3辆M46重型坦克,正对着志愿军石岘洞北山阵地。

  这时,指挥所下达命令,215号坦克在翌日晚9时30分前消灭石岘洞北山旁346.6高地敌人3辆坦克,配合步兵夺取敌阵地。翌日傍晚,总攻命令发起前几分钟,215号坦克开始行动,炮长徐志强根据白天的观察和计算,瞄准敌第一辆坦克,一连发出4发炮弹,致其变成一团浓烟烈火。敌其余两辆坦克掉转炮塔开火,但没有发现目标。徐志强迅速把炮口指向敌坦克,第二辆敌坦克中弹起火,第三辆敌坦克被打哑了,而此时还差 25秒钟才到规定时间。

  第三天早上,215号坦克还没有出泥潭,又接到指挥所命令:今晚部队反击敌人进攻,晚21时必须把坦克开出,配合反击作战,消灭敌346.6高地上两辆坦克。215号坦克的战士们经过两天两夜的战斗和排障,十分疲劳,但为完成任务,他们咬牙撑着。排障开车的关键是找足木头。为了蒙骗敌人,战士们身上裹一层泥,捆上草,爬到几百米外的山上把被炮火炸断的树干、树枝拖回来,一共70多根,垫平道路,开出坦克。

  晚9时,美军向石岘洞北山发起猛烈的反攻。战斗前半小时,开出泥潭的215号坦克瞄准敌坦克,连续发出数发炮弹,敌两辆坦克中弹起火,车内的敌兵一命呜呼。尔后,215号坦克又对准敌军阵地上的明暗火力点,一个又一个打掉。步兵在 215坦克的配合下,终于控制住了阵地。

  志愿军215号坦克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机智灵活,英勇善战,共击毁敌重型坦克5辆,击伤1辆,击毁敌迫击炮9门、汽车1辆,摧毁敌地堡26个,坑道和指挥所各1个,出色地完成了7次配合步兵作战任务。为表彰他们的战功,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215号坦克"人民英雄坦克"的光荣称号,为全体乘员记集体一等功,车长杨阿如荣立一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志愿军缴获的南朝鲜军的“白虎团”团旗

志愿军缴获的 南朝鲜军“白虎团”团旗。

  志愿军缴获的南朝鲜军的“白虎团”团旗

  这面用彩色丝线精工细绣的虎头旗,是志愿军第68军第203师第609团副排长杨育才率侦察班在朝鲜战场缴获南朝鲜军首都师第1团(号称“白虎团”)的团旗。这面象征着“白虎团”威武、勇猛的虎头旗,是由南朝鲜总统李承晚亲自授予该团的“优胜”旗,而如今它却作为该团惨败的历史见证,被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同时,侦察班也因作战机智勇敢,化装奇袭“白虎团”,斩断“虎头”在金城,而荣获集体特等功及奖旗一面。奖旗上书:直捣伪团部 歼敌建奇功。如今这面旗作为文物珍品展出在《抗美援朝馆》里,成为杨育才及侦察班光辉战斗业绩的历史见证。

  南朝鲜军首都师第1团是李承晚的嫡系精锐部队,全部美械化装备,团旗上这只凶猛的虎头,喻示着军队的“威猛”和“不可战胜”。然而,在金城战役中,其团部却被志愿军的侦察班智取,成为人民军队历史上流传甚广的典型战例。电影《奇袭白虎团》再现了这一精彩的战斗经过,银幕上侦察兵的光辉形象,至今仍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1953年7月,为了狠狠打击李承晚集团破坏朝鲜停战的罪恶行径,志愿军总部决定发起金城战役。10日,杨育才受命组织一个化装袭击班,深入敌后,以配合主力歼灭当面之敌——南朝鲜军首都师第1团。

  杨育才接受任务后,迅速组织12人的侦察班,其中有两位朝鲜族同志担任联络员。为了便于袭击敌人,杨育才化装成南朝鲜军美国顾问,联络员韩淡年化装为南朝鲜军小队长,其余10人均化装为南朝鲜军士兵,头上戴着钢盔,脚蹬大头皮鞋,做好了出发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13日夜,天空浓云密布,一场大雨即将袭来。夜色降临以后,志愿军出敌预料,向南朝鲜军发起突然进攻。志愿军西集团在突破前沿阵地后,第一梯队各师组织的渗透迂回支队迅速向南朝鲜军纵深穿插前进。此时杨育才率侦察班,在主力部队炮火的掩护下,向敌人后方的公路上飞快前进。他们抓俘虏,得口令,巧妙地通过敌人的道道岗卡,直插二青洞“白虎团”团部所在地。

  “白虎团”团部门前停着大小30多辆汽车。首都师副师长、机甲团团长等正在开会。而指挥部外,许多人进进出出,一片忙乱。

  杨育才将侦察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头扑向敌人团部的作战室、电台和警卫室。规定以袭击警卫排的第一小组先开枪为号,各处一齐开火,将敌人一网打尽。

  杨育才亲率第三小组冲向作战室。作战室内灯光通明,侦察员们悄无声息地潜伏到墙边,从窗口向里望去,只见一名敌军官正气急败坏地挂电话,象是询问刚才发生什么事情了,还有几名军官神情紧张地围坐在桌旁。

  恰在此时,袭击警卫排的枪声响了起来。杨育才大喊一声:“打!”侦察员包月禄对准窗口投进两枚手榴弹。随着“轰轰”两声巨响,屋里的电灯熄灭了,霎时,屋里屋外浓烟弥漫,敌团部一时搞不清出了什么问题,乱作一团。趁着烟雾,侦察班像从天而降的神兵冲了进去,用机枪扫射,打得敌军措手不及,四处逃窜。敌机甲团团长当场毙命。其余敌军在前有枪口,后无退路的情况下,只好纷纷投降。被俘虏的敌炮兵营长,正忙着撕扯符号领章,想蒙混过关。只有敌副师长、“白虎团”团长等落荒而逃。

  战斗结束了。侦察员拧亮手电筒,往屋里一照,只见室内一片狼籍。战士包月禄从墙角的铁架上一把扯下“老虎旗”,兴奋地高喊着:“把敌人的老虎旗拿到手了!”随即,他又轻蔑地说:“什么‘白虎团’,分明是只纸老虎嘛”。他一面将旗缚在腰上,一面说:“这是个证据,免得李承晚那老小子再赖帐!”

  杨育才率侦察班机智勇敢,仅用了14分钟就消灭了南朝军首都师团部,共俘16人,其中军官8人,毙伤54人,击毁汽车40辆,缴获若干的枪支、弹药、电台和这面“白虎团”旗,侦察班无一伤亡,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作战行动。

  吓退英国兵的一把军号

曲洪一使用的扁担

  一根有着传奇故事的扁担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抗美援朝战争馆》里,陈列着一根普普通通的木制扁担。一根普通的扁担,为什么能够陈列在军博的《抗美援朝战争馆》里?并作为一级文物被收藏、展出?它与一般扁担有着什么不同的经历,其中有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出兵武装干涉,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危胁的形势下,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策,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打击侵略者。广大人民群众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支援前线。

  1950年10月30日晚上,吉林省辑安县担架支队第3大队大队长曲洪一带领一个担架小分队赶往朝鲜前线,路过楚山郡下水洞时,忽然听到左前方有急促的脚步声和叽哩咕噜的说话声。曲洪一命令小分队在路旁隐蔽,做好战斗准备。他们借着照明弹的亮光进行观察,原来是一群被志愿军打散了的美国兵和南朝鲜士兵。当敌人走到跟前时,曲洪一端着扁担猛然跃起,用朝鲜语大喊:“缴枪不杀!宽待俘虏!”其他担架队员也都一边喊,一边端起手中的扁担,把敌人团团围住。这群美国兵和南朝鲜士兵被突如其来的喊声吓呆了,没有来得及反抗就被缴了枪,当了俘虏。事后,曲洪一荣立一等功,他所带领的担架小分队也受到了表彰。

  曲洪一的这根扁担,因为它的战功和传奇的经历,成为见证抗美援朝战争的一件珍贵文物,从而被中国人民革命被军事博物馆收藏, 并陈列在《抗美援朝战争馆》里。

  铭刻着一位老人爱国之心的“抗美援朝生产捐献集金筒”

谭楚云老人将卖水的钱存入 “抗美援朝生产捐献集金筒”。

  铭刻着一位老人爱国之心的“抗美援朝生产捐献集金筒”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馆》里,陈列着一个竹筒。竹筒已经破旧,并出现数条裂纹,竹筒两端用细绳捆绑着。竹筒的顶端用一个竹塞子塞着。在竹筒上,我们依稀可以看到“抗美援朝生产捐献集金筒”几个大字。

  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近60年了,这个小小的竹筒也已历经60年的沧桑。透过它,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全国人民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看到了一个普通的老工人的殷殷爱国之心。

  1951年6月,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了开展捐献武器运动的号召,建议全国各界爱国同胞们,不分男女老少,都开展爱国的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的运动,用新增加的收入的一部或全部,购置飞机、大炮等武器,捐献给志愿军和解放军,来加强他们的威力,巩固我们的国防。为了各界人民认捐方便,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还发出通知,将一架战斗机、一辆坦克、一门大炮折算出人民币的价值数目公布于众。

  全国各界人民热烈响应抗美援朝总会的号召,积极捐献款项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在捐献活动中,全国人民增产节约,有钱出钱,有物出物,以对祖国、对志愿军、对朝鲜人民一颗真挚的爱心,奉上饱含深情的份份捐献,出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事迹。谭楚云老人卖水捐献的事迹就是其中典型的事例。

  湖南湘潭县76岁的勤杂工谭楚云,每月只有8元的收入。为了给志愿军捐钱买武器,从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捐献武器号召之日起,他用竹筒做了一个存钱筒,上面钻了一个小孔,在竹筒上面写下“抗美援朝生产捐献集金筒”的字样。尔后每天用工余时间担水卖钱,把卖水的钱放进竹筒里一点点积存起来,全部捐献给志愿军购买武器。这些钱虽然不多,但它却使我们看到了老人的一片诚挚爱国之心。

  在《抗美援朝战争馆》里,在谭楚云老人卖水存钱的竹筒旁,还有一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我们从这幅照片上看到,谭楚云老人在水桶和扁担旁,正在把一天劳动所得的钱欣喜地往竹筒里存放。透过老人那满脸的喜悦,我们进一步感悟到这位老工人的爱国之心。

  神枪手李景禄记录冷枪杀敌情况的皮带

李景禄用来记录冷枪杀敌情况的皮带

  神枪手李景禄记录冷枪杀敌情况的皮带

  这是一条普通的腰带,志愿军某部机械连战士李景禄却赋予它一种特殊的功能——“记数器”。这条钻有几十个小孔的腰带正是李景禄烈士杀敌记数用的“本子”,它真实的记录了神枪手李景禄的战场冷枪杀敌情况。

  何为冷枪杀敌?这还要从抗美援朝战争转入阵地战讲起。1951年6月,志愿军转入防御后,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和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的形成,阵地战的作战样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并逐步形成了一套对敌人实施阵地作战的方法。其中,在阵地上开展“冷枪冷炮”狙击活动就是其中的一种。“冷枪冷炮”即在一线阵地,选择优秀射手,以单枪、单炮、单辆坦克,依托固定阵地或采取游动方式,杀伤敌暴露的有生力量和摧毁敌之武器装备。在这期间,冷枪杀敌是志愿军阵地防御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不是少数狙击兵的活动,而是整个前沿阵地所有步枪、轻重机枪等射手有组织的群众性的狙击战斗活动。这一活动在开展前,敌人白天三五成群在阵地前晒太阳、打扑克、跳舞。这一活动开展后,敌人整天蹲在阵地里提心吊胆不敢露头。1952年5月至8月,仅3个月的时间,志愿军开展冷枪战歼敌约1.36万余人,不仅大量地杀伤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还有效地限制了敌人白天在其阵地的活动。当时志愿军阵地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歌:“冷枪战,冷枪战,冷枪打的敌胆寒。你也打来我也打,今天俩,明天仨,加起来就是一个歼灭战!”

  这一作战方法在阵地上广泛展开后,志愿军内涌现出许多冷枪杀敌能手。著名神枪手李景禄就是其中之一。

  这条皮带,是烈士李景禄的遗物。他生前在志愿军开展冷枪杀敌活动中,苦练杀敌本领,在100多天的防御战中,先后消灭敌人71个。为记数方便,李景禄就用腰带当笔记本,每打死一个敌人,他就在这条皮带上面钻一个孔。现在这条皮带上一共有64个孔。他最后消灭的7个敌人还未来得及在皮带上钻孔,就遭敌人炮击而光荣牺牲了。

  如今,这条皮带作为一级文物被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馆》。

  一把成为“功勋武器”的十字镐

赵顺山作为武器的十字镐

  一把成为“功勋武器”的十字镐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志愿军使用了步枪、机枪、火炮、手榴弹等多种武器。然而一把十字镐也成为了一件特殊的武器。

  1950年11月初,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战云山,美军骑兵第1师遭到了沉重的打击,狼狈南逃。志愿军第39军第116师第348团9连奉命于半夜时分沿偏僻小路疾进,插到云山以南15公里以外的公路上。连长命令4班埋伏在这里,卡住逃敌。“无论如何,也要坚决堵住公路,决不能放跑一个敌人”,“只要你们坚持住,后面兄弟部队马上就可赶到”。接受命令后,班长带两个组埋伏在公路左边的一片稻田里准备战斗。副班长赵顺山则带着机枪组占领公路右边长满荒草的浅沟,同弹药手于世雄、副射手田有福一起准备快速挖就一个长方形的散兵坑。结果,工事还没完全准备就绪,美军的汽车、坦克、装甲车闪着刺眼的车灯,像一条火龙似的一辆接一辆地就开过来了。此时,全班战士的心中只装着一个誓言:我们一定要卡住他们,一定要让他们尝一尝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厉害!这时,班长镇静地下达命令:“准备战斗!”立刻,战士们跳进半就的工事。顷刻间,沉重的坦克碾着公路冲过来,闯到距离埋伏点10多米的时候,机枪、大炮一齐开火,雨点般地子弹在头顶上掠过。很显然美军已发现这里有埋伏。志愿军还没抬起头来,一辆坦克忽隆一下就窜过来了。“怎么搞的!爆破组怎么放跑了坦克!”爆破组长范吉太一跃而起,黑色的爆破筒一晃,震耳欲聋的巨响,将装甲车炸瘫痪了,喷涌的火焰直冲云霄。跟随而至的汽车撞到了瘫痪的装甲车屁股上,一辆接着一辆地在公路上塞起了长龙。车上、炮架上的美军顿时惊慌失措,还没有反应出应该怎样应付当前局面的形势,就已被志愿军愤怒的子弹送上了西天。很快,后上来的美军部队清醒过来了。只见指挥官挥舞着手枪指挥士兵们端着枪冲了上来。赵顺山果断地端起机枪兜头就是一梭子,哗啦倒下了一片,后面的则抱头鼠窜。

  由于美军要夺路南逃,于是凭借后续人多,疯狂地向4班阵地发起冲锋。战斗中,赵顺山刚刚按上一个新的弹夹,忽听呯的一声车门响,从身边的汽车上下来一个身魁力壮的美军士兵,嗥嗥怪叫着,冲上来抢夺赵顺山手中的机枪。这一争一夺,两人厮打在一起。正在你死我活的争夺中,又从卡车上跳下两个大个子,张牙舞爪地扑向赵顺山。在这紧急关头,于世雄和拖着脚伤的田有福跃出工事,一人抱住一个,扭打起来。此时,赵顺山猛力一拉,美国兵失重了,仰面朝天地摔进了散兵坑。可是,美国兵一只手牢牢地抓着机枪不放,另一只手却伸到腰间去摸手枪。赵顺山则一只手死死地捺住掏枪的手,另一只手紧紧抓住机枪不放。相持之中,美军依仗块头大,一个鲤鱼打挺挣脱出去,快速掏枪。说时迟那时快,一旁得空的于世雄一手打掉了美国兵的手枪。赵顺山眼疾手快拾枪射击,可是怎么也扣不动板机。瞬间,赵顺山看到了仍在与美军搏斗的于世雄背上插的一把十字镐,猛地上前抽出来,使出全身力气,照准抢枪的美军脑袋刨下去……那个同于世雄扭打的美军见状,撤腿就跑。“哪里跑!”赵顺山手起镐落,穿过抱着脑袋的双手,整个镐头刨进了这罪恶的脑袋里。这时田有福则死死地拽住同他肉搏的美军不放手。赵顺山第三次举起镐头,砸碎了美军的脑袋,也砸碎了美军南逃的梦想。就在这时,嘹亮的军号冲天而响,志愿军的增援部队赶到了,歼灭了南逃的美军,胜利完成了任务。

  志愿军副班长赵顺山以十字镐为武器,一连刨死3个美国兵。赵顺山荣立一等功,这把十字镐,也成为“功勋武器”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本文来来源    中共新闻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