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南方网
东莞,一座制造业名城,这里有近千万农民工,他们用勤劳成就了这座城市远播的声名。
7月11日,陈志武受南方都市报东莞民间智库和南都区域经济研究院邀请,来东莞调研。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东莞,前后共12小时。在他的眼中,东莞是个什么样的城市?他会用一种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待东莞?他对东莞又有哪些期望?这一切,在这12小时里充分地展示了出来。
初访东莞一赞两叹
到东莞赞
感觉比广州更现代!
早上8点,汽车穿过广州与东莞交界的桥面,陈志武生平第一次进入东莞。桥下的东江两岸,船舶正忙着装卸货物;广深高速上,货柜车川流不息。货畅其流的情景,加深了陈志武对东莞的猜想。
1986年,陈志武从国防科技大学硕士毕业,赴美国留学。此时,东莞改革开放刚刚进入第7个年头,现今居于产业体系领头地位的电子行业还没有成型,东莞在国际产业分工和中国城市发展中都称得上默默无闻。
在国外生活的24年间,陈志武却总是不经意间遭遇“M adeinDongguan”。“东莞现在很有名。东莞的知名度,仅次于中国制造这个品牌。”陈志武知道以贴牌加工生产成品、半成品、元器件的东莞,在价值链中并不占据优势,但他仍然对这个将加工产品推向全球市场的城市充满好奇。在他的猜想中,东莞是个工厂鳞次栉比的地方,机器轰鸣,烟尘滚滚,仿佛18世纪处于产业革命热潮中的雾都伦敦。
8点半,陈志武的车一路经过东莞行政中心广场,在广场旁的山顶洞人会馆停了下来。陈志武踏出车门,即掏出手机给中心广场拍起照片来。
这个广场让陈志武惊讶不已。“没有想到东莞硬件环境这么好,感觉是比广州更现代的一个城市。绿化这么好,跟我对东莞作为制造业中心的印象很不一样!当然有可能因为这里靠近市政府的缘故。”
当天上午,陈志武在山顶洞人会馆参加了南方都市报东莞民间智库举办的座谈会。
访民校叹
民工子女教育让人心酸
下午2点多,陈志武到达位于东莞市虎门镇一个村落里的民办学校。学校建成了近10年,常年的风雨让校舍有点暗淡。
一位在该校任教多年的老师接待了陈志武,带他到条件比较好的“电化教学室”。其实这也就是一个普通的教室,狭小的木座椅,只不过比寻常教室多了一台立式空调和一个投影机。
老师介绍说,这所学校有约2500名学生,每学期收费是1400元,加上书本费、校服、食宿、接送等杂项,每学期大约是2600元。在这里读书的绝大多数是农民工子女。而本地小孩可以就读当地的公办学校,享受的是免费的义务教育。
陈志武问起民办教师的待遇。老师介绍说,一位老师年薪约为2.5万元,甚至不如普通工人,所以有很多年轻的老师做了一段时间就跳槽去工厂了,现在招聘师资很难。
看到该校图书室长条桌子上密密麻麻摆满了书,大多已经陈旧,陈志武有些辛酸。学校的周围,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工厂。“如果农民工的子弟在这所学校受到很好的教育,他们的父母也更能在这里安心工作,对本地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都是个好事情。当地政府应该给你们些资助。你们是不是还可以跟周边的工厂联络一下,让他们给些资助?我相信随着企业认识到劳动者的价值,他们也会乐意做这种事情的。”陈志武建议说。
探大朗叹
不破户籍限制
我不停止
下午3点20分左右,陈志武离开民办学校,乘车前往大朗镇。下午4时左右,陈志武来到大朗镇的行政办事中心。这里有一个集中办公区,全镇几乎所有办事机构都在这里有驻点。这种一站式服务让陈志武很欣赏,“很好,你们在做服务型政府!这对企业办事方便多了。”
在大朗,陈志武反复询问镇政府的官员,这里的农民工有多少入了大朗镇的户籍,怎样才能入户。其实,大朗镇已经采取了很多尝试,放宽入户门槛,但在国家户籍制度的大背景下,总体进度仍显缓慢,去年有400多人成功入户。
“我的目标是中国的农民工无论到哪里工作,都可以在当地落户,享受当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福利,跟当地人过一样幸福的生活。这个目标不实现,我的努力就不会终止。”陈志武不回避自己的观点。尤其对于东莞这样陷在民工荒传言中的地方来说,放宽入户可以稳定劳动力的供给。“他们给予地方税收贡献很大,但是享受不到一些好处。现在,大家把这里看成临时停留的地方。”
晚上8点,陈志武离开东莞赶赴深圳。到达深圳,他发出一条微博,呼吁东莞政府在帮助农民工解决户口和子女教育问题上有更大作为。“东莞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253所,学生34万。学费等一年5200,等于农民工父母一个半月工资,一点财政支持都没有。而工资更高的当地户口子女,却可免费上学九年。能否落户对农民工的差别这么大!”
“世界学者”与“世界工厂”美丽邂逅
陈志武坐车进入东莞
猜想:东莞是一个工厂鳞次栉比的地方,机器轰鸣,烟尘滚滚,仿佛18世纪处于产业革命热潮中的雾都伦敦。
参加南都东莞民间智库举办的座谈会
祝福:给听众签名,工工整整地写上,祝愿对方“生活幸福”!
参观虎门一民办学校
建议:在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老师待遇比公办学校低一半还多。农民工对当地经济贡献大,地方政府应补贴这样的学校,但实际没有。
前往大朗镇参观
誓言:我的目标是中国的农民工无论到哪里工作,都可以在当地落户,享受当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福利,跟当地人过一样幸福的生活。
离开东莞赶赴深圳
写微博:东莞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253所,学生34万。学费等一年5200,等于农民工父母一个半月工资,一点财政支持都没有。而工资更高的当地户口子女,却可免费上学九年。能否落户对农民工的差别这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