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8|回复: 4

“人造太阳”在中国诞生,电子温度高达1亿度

发表于 2018-11-16 20:58: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利用原子核聚变反应产生热能,再利用热能发电,被称之为核聚变发电。它是目前世界各强国正在重点研究的技术项目,一旦成功,就能以极小的成本代价获得近乎无尽的热能和电能

核聚变发电有多节能?根据科学家给出的对比数据:100万吨煤炭的发电量,以现有采用核裂变技术的核电站,需要5吨铀;如果采用核聚变技术,同等发电量只需要100公斤的燃料。
核聚变燃料从何而来?从海水之中来,海水中的氘和氚就是燃料。由此可见,核聚变发电不仅耗能少,而且很清洁。
结果诱人,过程却不容易。它需要将聚变燃料加热到1亿度以上的高温,让它产生核聚变,然后利用热能。单看这个温度就知道难度之大了,要知道太阳表面温度才6000摄氏度,核心温度也就1500万度。所以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又被称之为“人造太阳”。

中国的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东方超环(EAST),为等离子体所自主设计研制,拥有完全知识产权,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集中了超高温、超低温、超大电流、超强磁场和超高真空五个极限,每个极限都是科研的高精尖难题,可以说每一步走得都极为艰难,每一步都凝聚着中国科研人员的心血,每一步的跨越都是一次创新的成果。
近期,中国的“人造太阳”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在电子回旋与低杂波协同加热下,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到1亿度。

▲2018年度EAST实现的1亿度等离子体放电
这不是中国在“人造太阳”上取得重大突破,2016年的时候中心温度达到5000万度,2017年达到8000万度,再到今年的1亿度。这些实验成果对于中国和国际核聚变工程的推进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和科学支持。
想当初,国际社会筹建可控核聚变国际合作项目(即ITER)的时候,美苏日欧等老牌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自身的技术优势,直接不带中国玩。如今,东方超环却成了未来十年唯一能为ITER提供长脉冲稳态先进运行高参数非圆等离子体平台的实验装置。

▲“人造太阳”大科学装置
同类的事情还在后来的国际空间站、“伽利略”导航系统上上演过。结果嘛,反而促成了中国的“天宫”和“北斗”,那些老牌发达国家的老脸被抽得啪啪响。
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中国的国力和默默奉献的科研技术者们,正是因为有这两个基础,才有了“华龙一号”,有了港珠澳大桥,有了奔月的“嫦娥”,有了深海的“蛟龙”,有了一个个让国人自豪,让国际惊叹的“中国制造”。
着眼未来,中国政府更是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高新尖端技术领域,努力将中国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制造强国。

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强国,美国人很清楚“中国制造2025”的意义,顿时如临大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美国人或许不知道这句话,但他们却这样做了,中国没有称霸世界的野心,美国却将中国视为威胁其霸主地位的最大敌人。于是,损害双方利益的贸易战说打就打,企图扼杀中国的高新尖端技术,确保美国的技术和经济霸主之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贸易战来了咱们接着,美军舰来了硬怼回去,想要兵戎相见那便放马过来,又不是没打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6 22:31:40 | 查看全部
厉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6 22:31:53 | 查看全部
我的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1-16 22:32:07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4-22 11:23:43 | 查看全部
感谢分享,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