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418|回复: 11

打油诗的趣闻

发表于 2008-1-11 20:44: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这里有个典故。唐朝有个人叫张打油,写了一首咏雪的诗: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全诗用语俚俗,浅白显露,张打油名声就此传开。后来人们把用语俚俗的诗均称为打油诗。

有趣的是,历代不少名人都偶有打油之作。相传苏轼长的是马脸,苏小妹的前额特宽,两人曾互作打油诗戏谑对方。苏轼首先发难:  
前脚未出闺房内,额头已到华堂前。  
苏小妹不甘示弱,反唇相讥道:  
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
  
明初大才子解缙生性滑稽诙谐,机智善变,一次随朱元璋同出钓鱼,朱钓了半天,不见一条鱼上钩,大为恼火,解缙忙在一旁恭维: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鱼。  
直说得“龙颜大悦”。

明代的唐伯虎生性孤傲,不愿贪图富贵,写了一首打油诗挂在自己书房里表明心志:  
不炼金丹不坐禅,桃花庵里酒中仙。  
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清代的郑板桥也有一首类似的自勉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打油诗多用来嘲讽、戏弄别人。相传纪晓岚为某官母亲写寿联时,提笔即写:太老夫人不是人。某官脸上不觉青筋暴露,面色铁青。纪不慌不忙续道:九天仙女下凡尘。该官员转怒为喜,连叹精妙。不料纪大笔一挥,却是:养儿偏惯去为贼。该官员当即昏蹶在地。手下来弄醒他时,纪又续上一句:偷来幡桃敬母亲。再回头看那官员时,面色灰白,大汗淋漓,狼狈不堪,恰似去鬼门关走了一遭。

同样的例子还有一个。古代某书生为一陶姓人家祝寿,献一打油诗道:  
奈何奈何又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  
滂沱雨夜祝陶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诗的前三句把主家气得暴跳如雷,结句异峰突起,神来一笔,使祝寿诗满篇生辉,足见书生运思之妙。
  
前清才子李调元也是位打油的高手。据云,李在任两江主考期间,众士子不服,与李吟诗联对。比到最后以麻雀为题,各人吟一首诗。李不假思索,吟出二首打油诗。其一云:  
一窝一窝又一窝,三四五六七八窝。  
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其二云:  
一个一个又一个,个个毛浅嘴又尖。  
毛浅欲飞飞不远,嘴尖欲唱唱不圆。  
莫笑大鹏声寂寂,展翅长鸣上九天。  
众士子先是哈哈大笑,继而哭笑不得,最后呆如木鸡。李调元含笑不语,扬长而去。
  
也有写打油诗的皇帝。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年间,某翰林上书时,将“翁仲”误作“仲翁”,乾隆顺手批道:  
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寒窗少夫功。  
而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  
乾隆以“毒”攻“毒”,故意将“功夫”、“翰林”、“通判”写作“夫功”、“林翰”、“判通”,这位翰林满面羞愧,灰溜溜地去了江南。
  
最有趣的数一首讽刺一些所谓的诗人的打油诗:  
生平不见诗人面,一见诗人丈八长。  
不是诗人长丈八,如何放屁在高墙?  
此诗语言粗俗,讥诮诙谐,令人捧腹,足以令那些“诗人”们无地自容。
  
打油诗也常用于吹牛。古代一干读书人偶然在野外相遇,互相吹嘘自己的才学,争执不下,最后决定各人吟一首最能表现自己才学的诗定高下。一书生技压“群雄”,勇夺冠军。其诗云:  
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故乡。  
故乡文章数舍弟,舍弟与我学文章。  
此诗一出,其他书生再无话说。
  
把打油诗的吹牛功能发挥得登峰造极的当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那个诗界泰斗也写出“杨家有个杨大妈,今年年纪五十八。身材长得高又大,浓眉大眼阔嘴巴”的“全民皆诗人”的年代里,涌现出了许多“农民诗人”,有四首打油诗当属“代表作”:  
(一)  
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  
(二)  
一个稻穗长又长,黄河两岸架桥梁。  
十辆汽车并排走,火车开来不晃荡。  
(三)  
一头肥猪大又长,猪身横跨太平洋。  
猪背可以降飞机,猪身成了飞机场。  
(四)  
稻堆堆得圆又尖,社员堆稻上了天。  
扯片白云擦擦汗,凑近太阳吸袋烟。
  
还有一种特殊的打油诗,整首诗十七字,民间俗称为“三句半”,这里也有一个故事。相传古时有一书生,自视甚高,恃才放旷,常自诩自己出口成章,可惜在实际写作中,就是一首绝句,也常常在念最后一句时卡了壳,只得匆匆用二个字结束,于是获得了“三句半”的雅号。有一次,“三句半”在野外碰到一农家姑娘,诗兴大发,出口吟道:  
夕阳照山庄,走来一姑娘。  
金莲只三寸,横量。  
那农家姑娘一听,气得花容变色,叫来家人把“三句半”扭送到公堂,一上公堂,“三句半”一看县官是姓王的,不觉脱口而出:  
县官本姓王,一心当皇上。  
咔嚓只一声,命丧。  
县官大怒,当即不分青红皂白,判“三句半”调戏民女,发配边疆。临行那天,“三句半”的舅父前来送行,“三句半”悲从中来,即景生情,开口吟道:  
充军到边疆,见舅如见娘。  
两人齐下泪,三行。  
两人下泪怎么会是三行呢?弄了半天,原来是“三句半”的舅父是个“独眼龙”。
  
在打油诗中占相当数量的是模仿前人的诗。古代有个贪官,上任时惊天动地,判案时昏天暗地,平时生活花天酒地。有个书生用崔护《题都城南庄》韵打油道:  
去年今日此门中,铁面糟糠两不同。  
铁面不知何处去,糟糠天天醉春风。  
在前后两任官员的截然对比中,把贪官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讽刺贪官最绝的大概要数梁羽生在《名联谈趣》中收编的仿用老杜诗的一句:  
白日放歌须纵酒,黑夜跳舞好揩油。  
把贪官的龌龊心理暴露无遗。
  
仿写的对象,至今见得最多的当数李白的《静夜思》。一学生在课桌上打油道:  
窗外太阳光,照得头发烫。  
举头望老师,低头入梦乡。  
对老师上课的枯燥乏味作了委婉的批评。

一小学生在家里灭蟑螂时突来灵感,不觉吟出:  
头上电灯光,地上有蟑螂。  
洒上敌敌畏,蟑螂死光光。  
颇有童真之趣。

有讽刺某些会虫的:  
迎着太阳光,早上出门忙。  
说了番废话,赶往下一场。

  
也有讽刺某些贪官的:  
白天泡酒场,晚上进包厢。  
一身肠和胃,交付共产党。  
把会虫与贪官的嘴脸刻画得形神毕肖,呼之欲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 20:48:48 | 查看全部
呵呵,辛苦老师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 21:14:43 | 查看全部
引用第1楼剪烛西窗于2008-01-11 20:48发表的  :
呵呵,辛苦老师了啊!!   
没什么,谢谢你的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1 23:02:24 | 查看全部
笑死我了,精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07:39:41 | 查看全部
引用第3楼方向于2008-01-11 23:02发表的  :
笑死我了,精典!!!!!     
谢谢你,方版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 16:58:27 | 查看全部
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3 20:47:01 | 查看全部
学习了,颇有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21:08:00 | 查看全部
引用第5楼tianfeng于2008-01-12 10:55发表的  :
精典!!!!!      
谢谢翁版主的评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21:10:16 | 查看全部
引用第6楼新兵阿哥于2008-01-12 16:58发表的  :
精彩!!!   
谢谢石老师的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21:11:28 | 查看全部
引用第7楼彭娇妍于2008-01-13 20:47发表的  :
学习了,颇有收获.   
喜欢就好,更何况有收获呢,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