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11月1日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擘画了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的壮阔蓝图。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摸着石头过河,从无证商贩沿街叫卖到合法个体工商户设点经营,从个体小本买卖到联户经营、股份合作、创办私营企业、开设集团公司形成规模……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改革促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30多度的大热天,一个人汗流浃背、涨红着脸推着三轮板车,走街串巷偷偷推销家用编织袋等小杂货。”尽管已经过去40年了,浙江华庆集团董事长姜集康依然清晰地记得1978年夏天的那个下午,“一天下来,不仅一个编织袋没卖出去,还遭了很多冷眼”。每每回忆起往事,这位与新中国同龄的老人总会感慨动容。
“一国营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一句顺口溜反映了当时个体户的生存状况。除了起早贪黑,还得偷偷摸摸,姜集康当时承受的更多压力来自“练摊”之外。“那时走在路上,都会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他是摆摊儿的,没出息!”和姜集康一样,当时整个温州有2000多个无证商贩,在夹缝中悄悄地寻找生路。
冰河解冻,春风拂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1979年,一份党中央国务院批转的报告提出,“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
个体户,这一来自于人民的探索创举,得到党中央的肯定和支持,激活起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一池春水。
改革首先在浙江温州开花结果。1980年12月,开小杂货铺的章华妹领到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两年后,温州个体工商企业注册数很快就超过10万户,一批“万元户”带动活跃起一方经济。到1987年,全国城镇个体工商等各行业从业人员达到569万人,一大批民营企业蓬勃兴起。
“没有改革,哪能有今天这样的一番景象。”站在有近2000名员工的百亩厂区,姜集康百感交集。从偷偷摸摸到光明正大,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个浙南的塑编工厂浓缩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民营经济的成长变迁。
截至2017年底,全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党和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一以贯之
“党中央一直重视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一点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考察,勉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聚焦主业,加强自主创新、练好内功,努力实现新的发展。
回忆起一个月前总书记的暖心话语,这家民营企业的董事长姚维兵仍激动不已。2007年,姚维兵手里只有15万元和一个热血沸腾的创新梦。“敢于走出创业做民企这一步,完全是出于对党的政策和国内营商环境的信心。”2018年,明珞已成为在汽车工业的数字化虚拟制造、工业大数据应用等方面领先的知名智能制造企业。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党的十二大提出“鼓励和支持劳动者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党的十三大提出“私营经济也是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进一步确定下来……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不断发展壮大。
从1982年宪法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到1988年宪法修正案规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9年宪法修正案明确“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宪法一路同行,始终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党中央和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明确的、一贯的,而且是不断深化的。”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宋友文表示。
对此,安徽滁州新江玻璃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新江有着深切的感受。2016年企业因发展急需招聘专业人才,可始终一才难求。是当地党委政府主动帮扶对接,不仅组织专场招聘会,帮助解决了这一困难,还在申报企业专项资金、降低失业保障费率、落实土地使用税奖励、解决用地等方面给予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1994年成立,从小作坊到安徽省民营企业200强,一路走来,感受最深的就是党和政府始终关心支持爱护民营企业。”王新江心怀感激地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