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老师三:材料鲜活。同一主题下怎样吸引阅卷者眼球?如果说主旨是文章的灵魂,材料便是文章的“血肉”。考生视野狭窄、思维僵化、选用素材陈旧、缺少时代气息、议论缺少中肯的分析,最后呈现在阅卷老师面前的都是“不痛不痒”“穿靴戴帽”式文章。对此,江苏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有一段精彩、形象的文字:“每年一到6月7日,古人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在汨罗江跳水,项羽一次次地抹脖子,司马迁接二连三地受宫刑,韩信干脆赖在别人胯下……”可见,材料屡见不鲜,频繁“撞车”,让阅卷者产生审美疲劳,心情万分沉重。
阅卷老师四:杜绝“伪”作文。记叙文叙写平平,缺少细节,干巴巴的如同“流水账”。议论文“不会讲理”,多是“三段模式”:开头引论,中间名人逸闻、诗句,最后结论。如此炮制,如同名人论坛,这不能称为文章,只配叫材料。
阅卷老师五:推崇朴实无华、有一定语言功底的文章,强调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返璞归真。2012年命题作文《忧与爱》,有考生写了考场外焦虑不安的送考老师;2013年材料作文“蝴蝶与探险者”,有考生写了老师那深情的目光;2014年材料作文“青春朽与不朽”,有考生写了永远年轻的语文老师;2015年材料作文“智慧”,有考生叙写了老师充满睿智的教学;2016年材料作文“话长话少”,有考生写了教学别具一格的先生;2017年材料作文“车来车往”,有考生写了在轮椅上成就了不朽的史铁生,演绎身残志坚的人生哲理;2018年材料作文“语言”,有考生写了班主任的治班“名言”。考生都得了意想不到的高分,此无他因,作文就是做人,作文要写作者真切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三、因为“高考”,所以“特别提醒”
1.关注“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它是指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接触时留下的深刻印象。因此考生要努力让自己的作文给阅卷老师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其中包括卷面、题目、开篇、字数等。
(1)整洁的卷面。整洁的卷面是博得阅卷老师美好“第一印象”的关键。
(2)好的文题。聪明的考生总是精心巧妙地拟写文题,让阅卷老师一望标题,就能知道文章的内容、立意、文笔、灵气、底蕴、素养、功底等。如2015年材料作文“智慧”,考生拟写了《有“智”者事竟成》《一时低头只是为了更好地抬头》等文题。这些文题如鹤立鸡群,备受阅卷者青睐。
(3)精彩的开篇。精彩的“开篇”是照进阅卷老师心中的第一缕阳光,它不仅奠定了行文的格调,也带给阅卷老师一份惊喜。比如《他,在轮椅上成就了不朽》,开篇采用新式倒叙,设置悬念,产生了激发阅读兴趣的艺术魅力。
(4)合适的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刚满800字,内容显得单薄,难得高分;不足750字,每少50字扣一分,实际操作时,这类作文归档相当低;优秀作文的字数在850字左右,太长了则吃力不讨好。
2.关注“亮点效应”
高考作文的本质是炫示,其着力处便在于制造亮点。
(1)立意独到,点亮全篇。标新立异的观点,会让阅卷老师兴奋不已。2014年42万多名江苏考生大唱“青春不朽”的赞歌,有考生头脑清醒,另辟蹊径,写下《那一天,我明白了人会老去》的奇文,记叙爷爷去世一事,明白青春会朽。文章有叙述,有感悟,立意独到新颖,让阅卷者眼前一亮。
(2)素材鲜活典型,点亮内容。“鲜活典型的素材”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用素材尽量避俗,是“人无我有”;二是所用素材尽可能附着一些文化气息,“大家气息”,是因为喜欢读书而自然生成的“书香范儿”,是信手拈来的“大家气派”,是“人有我高”。当读到2014年江苏考生写的《鬓微霜,又何妨》《流光容易把人抛》《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和2015年江苏考生写的《自古用兵非好战》《上兵伐谋》等文章时,阅卷老師眼睛一下子都盯直了,真是喜不自禁,爱不释手。为何如此情有独钟?因为文中素材全是出自教材的“活水”。
(3)写法出彩,点亮阅卷老师的眼球。内行看门道,写文章的门道很多,考场上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部分突破。比如《老师那深情的目光让我感动至今》,从标题一看,就明白有感情:“深情”;有细节:“目光”;用的是倒叙:“那”字表明远指,写的是过去的事;语言含蓄、有蕴藉:“感动至今”紧扣材料中“影响”立意。文题就锋芒毕露,扣题加上四个出彩的亮点,使文章“身价”陡增。比如《凤凰传奇的青春传奇》,两个“传奇”含义不同,前指组合,后指故事;手法上用的是回环;“青春”扣旨,叙述“凤凰传奇”组合从打工者走上《星光大道》的励志故事。三个亮点使文章从四类升至一类。比如《一时低头,只是为了更好地抬头》《读懂通融,方能从容》,有条件,有结果,思辨色彩特浓。比如《燕子的退》,叙述燕子为了避免倾巢之灾,从室外退至室内,通篇不着“智慧”,属典型的暗扣,彰显了考生一流的语文功底。比如《“和我跑!”——一位班主任的治班“名言”》,把笔头聚焦于班主任在治班座谈会上的发言,富有个性的语言充满灵气、才气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