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42|回复: 0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习近平用典》有感

发表于 2018-12-11 12:08:4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涤荡心灵的一泓清泉。近读《习近平用典》一书,引经据典,寓意深邃,生动传神,细细品咂,回味无穷。

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的《习近平用典》是国内第一本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用典的作品。全书遴选出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分敬民、为政、立德、修身、任贤、天下、信念、法治等13个篇章,推陈出新,将“故纸堆”里的典故赋予了“新生命”,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针对每则典故,解读部分阐述了总书记用典的现实意义,释义部分诠释了古典名句的深邃寓意。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鉴往知来,攻坚克难离不开历史启示,为政用权缺不了理想信念的钙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文章与讲话中,精心用典,“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以经典名句画龙点睛,形成的文字博古通今、底蕴深厚。

唐太宗李世民尝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就是以史为鉴认识世事兴衰的因缘,也意味着认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读史使人明智,就是在历史中找出评价的尺度,对过去的人和事做出客观评价。古往今来,有多少圣哲先贤和仁人志士为“得民”而讴歌,为“得民”而呐喊。荀子亦在《荀子·五霸》中说:“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 古人的嘉言懿行,至今依然开发我们的智慧,启迪我们的心灵。

敬民爱民,要从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关心民间疾苦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希望基层党员干部能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希望领导干部时刻都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多读书,读好书,“腹有诗书气自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