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581|回复: 1

收获幸福 播撒善念(民生观)

发表于 2018-12-11 14:02:2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收获幸福 播撒善念(民生观)
2018-12-11 00:00
人民日报-商 旸
  做好事、做对别人有帮助的事,所带来的身心愉悦,远比感官享受更高级

  “我长高了,张爷爷的身子却弯曲了。”20岁的湘西女孩文婷泣不成声。
  张爷爷是东莞人,叫张坤。上述是发生在他宣布退出公益助学一线时的一幕。30年来,他不仅自己助学,还创办助学组织,覆盖多个省区;光是文婷的家乡湖南凤凰,就去了127次。72岁了,曾经动过两次心脏手术,装了7个支架的他,是该歇歇了。
  是什么力量,让坤叔坚持这么久呢?甚至,连自己的公司都关了,专注去帮人、去助学?
  老人自己说,能坚持下来,是因为精神回报非常丰富。看着一个个小小的身躯渐渐长大、工作、成家,他觉得很有意义;很多人认可他们的助学事业,要求加入进来,他觉得自己的努力有了好的社会影响。
  精神回报,多么珍贵而美好的回馈啊。《礼记》里有句话叫“富润屋,德润身”,做好事、做对别人有帮助的事,所带来的身心愉悦,远比感官享受更高级。按照需求层次说,吃饭穿衣满足的是生理、安全等基本需求,而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获得的则是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完善的是自己的理想人格,这是位于金字塔顶端的高阶需求,个中滋味,非常美好。
  帮助他人,为何就能带来高阶的精神享受呢?
  人是社会性动物。孔子曾经感叹,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世人一起生活,又和谁生活呢?生活在共同体中,自然“里仁为美”。他人如同镜子,你对镜子笑,镜子便报你以笑;你对镜子颐指气使、破口大骂,收获的就是一腔怒火。在社会关系中,人其实是靠他人感知自己的。故而,常怀善念、做善事,心灵自然安宁愉悦,这就是“仁者寿”的道理。反之,“千夫所指,无疾而死”,老百姓话说,让别人戳脊梁骨的滋味不好受。另外,社会性动物,特别需要归属感,当行善遇到同类,或者带动了一群人一块做好事,“德不孤、必有邻”,那种愉悦自然会翻倍增长。
  当你心无旁骛施惠于人,收获的不仅是个人内心的丰盈,更是为全社会播撒善念的种子。张坤这样做了,蹬着三轮助学的白方礼老人也这样做了,我们每个人不要光为他们送上掌声,也行动起来吧,体会一下助人带来的美好感受,怎么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21 22:13:19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