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28|回复: 0

[行业特色与就职提醒] (文物)三国英雄名冢知多少

发表于 2010-7-16 15:21:4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证明,曹操葬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一带的古邺城之西。从宋代开始曹操墓何在就成了个谜,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为寻找曹操墓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出土了可证明曹操墓位置的石碑、石刻,虽然还不能确定曹操墓的准确位置,但基本上认定了其大致范围。专家们相信经过考古发掘,最终也许可以解开曹操墓之谜。 曹操遗命让其后人经常登铜雀台望他的墓地,如今曹操所筑铜雀台仅存遗迹。
 梅花山孙陵孙权墓

  是南京地区最早的一座六朝陵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造孝陵时,有人建议把孙权墓移开,朱元璋说:“ 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给我看门吧!”这样在营建孝陵时,仅将孙权墓前的一对石麒麟迁移至别处。

  今日的孙陵岗因山上广植梅花,所以又叫梅花山。每逢春天,山上梅花怒放,簇簇锦团,游人纷至。南京人去梅花山赏梅迎春,已成为一种习俗。

  三国时蜀国君主刘备究竟埋在哪里?

  是在奉节原夔州宾馆下还是在成都武侯祠?千年历史疑云终于有望揭开———昨日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奉节县文管部门已向市文物主管部门报告了发掘方案,规划在老城原夔州宾馆和县委县府大楼一带近1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进行发掘,预计发掘最早将于今年底展开。

  作为发掘前期的准备工作之一,有关部门目前正在拆除老城县政府大楼、夔州宾馆等涉及刘备墓“可疑地带”的地面建筑。文物部门表示,一旦地上建筑拆除完毕,将立即对地下进行大规模发掘。

  刘备墓在何处争议不断

  多年来,奉节市民就传说,刘备墓可能就在奉节县委、县政府附近的仿古建筑夔州宾馆地下。但是,也有很多人反对这种说法,认为刘备墓应在成都武侯祠,双方争议不断。据史料记载,公元222年,刘备败退白帝城,翌年,病逝于永安宫,随后被运往成都安葬。这也成了后来成都方面学者认定刘备葬在武侯祠的一个重要依据。

  刘备葬奉节?

  中国史学泰斗级人物郭沫若最先公开反对“成都说”。郭老1961年在奉节考察时认为:4月到8月酷暑难当,当时还没有甲醛和水晶冰棺等“保鲜设备”,刘备尸身若真运至成都,早已尸水长流。于是很久以来,成都刘备墓只是个衣冠冢的说法一直占上风。

  刘备葬在奉节颇多佐证

  更多的事实和疑点让奉节刘备墓得到证据上的支持,特别是经多年建筑挖掘和探测发现,奉节人对“刘备墓在奉节”的说法更是充满信心。

  20世纪六十年代该县修县委办公楼时,曾在该处挖出一个大洞。此后不久,县政府在修建出城公路的时候,也挖出一条1米宽的土槽。这一洞一槽,当时被文物界认为是刘备墓的墓道,但因缺乏资金没有进一步发掘,因此封存至今。

  土槽的出现引起文物界的极大关注。1982年,安徽物理探测所应邀前往探测,发现夔州宾馆地下有18米深的空洞,并有金属反应,推测可能是金属随葬品或铁墓碑(据史载,刘备墓系铁碑封门)。在后来的多次探测中,均得出相同的报告。

  史料也为刘备墓可能在奉节提供了佐证,目前有4种版本的刘氏家谱均记载刘备葬于夔州府后花园,即现在的奉节旧县城县委县府附近的夔州宾馆内。明代《夔州府志》也曾这样记载:“昭烈之陵依依,甘后之墓匿匿。”刘备和甘夫人感情甚笃,应该合葬。而今,甘夫人墓在老城原夔州宾馆地下似乎已无争议。

  发掘将使争论尘埃落定

  根据奉节县政府的安排,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老城177米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必须拆除清理完毕,预计明年7月接受市政府初验,9月接受国家终验。因此,最早今年年底,文物考古队才能进场对传说中的“刘备墓”所在地进行发掘。

  “等报告批下来后才能实施,具体时间要上面定。”奉节县文化局副局长胡黎明称,对老城的发掘是三峡地区正常的文物考古发掘,“就连发掘的项目(方案)名称也不是外界所传闻的那样。”他特别强调这只是常规发掘,并没有其他特殊的含义。

  刘备墓到底在不在奉节?奉节老城“刘备墓”的发掘将使这种争论尘埃落定。

  关林位于洛阳南郊七公里,相传为埋葬三国蜀汉名将关羽首级的地方。占地百亩,殿宇廊庑150余间,古碑刻70余方,石坊4座,大小狮子110多个,古柏800余株。建筑宏伟,环境幽雅。位于洛阳南郊七公里,相传为埋葬三国蜀汉名将关羽首级的地方。关林自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开始建庙植柏,清乾隆时加以扩建,如今已占地百亩,拥有殿宇廊庑150余间,古碑刻70余方,石坊4座,大小狮子110多个,古柏800余株。关林是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舞楼,前台的歇山式和后台的硬山式组合在一起,再加上歌山顶,重檐楼阁,构筑之妙全国罕见。关林中的碑亭构筑奇巧,是典型的清代亭式建筑。
 关陵,是埋藏关羽身躯的地方,中国三大关庙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历史。关羽死后,孙权将其首级送曹操,曹以侯礼厚葬首级于洛阳关林,这便是"头枕洛阳,身困当阳"俗称的由来。《三国志》载: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孙权于临沮夹石(今远安县回马坡)擒关羽,斩关羽,"权送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于当阳,就是今天的当阳关陵。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人;三国时蜀汉"五虎将"之首,史称"万人敌"。因斩颜良于万军之中,解白马围,曹操封他为汉寿亭侯,刘备率军南下,收江南诸郡,封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是年,关羽率大军攻曹仁地樊城;于禁督七路大军相救,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联风震惊,欲迁都往许昌,以避其锐。关羽一生忠义绝伦,勇猛无比。死后,后主刘禅追谥羽为壮缪侯。

  千百年来,关羽"忠义仁勇"的形象已成为海内外华人广泛崇拜的偶像;特别是宋代以来,关羽不仅为民间百姓广为敬奉,还为儒家、佛家、历代帝王所极力推崇。据宋《佛祖统纪》载,中国佛教早就把关羽封为"神",曰"伽蓝神"。宋代,封关羽为"武安王";明代,即封为"武圣人",还加封为"大帝"。到清代,关羽则是集"神"、"圣"、"帝"于一身,封曰"忠义神武仁勇灵佑威显关圣大帝"。显然,作为武圣,关羽已与文圣孔子齐名;而作为"大帝",他也便与皇帝齐位了。如此等等,历史上的这些"关公热"轨迹和现实,在当阳关陵中均得到了比较充分而深刻的反映。

  关陵,占地70余亩,中轴对称式帝陵规制。陵冢为一圆形封土堆,高7米,围70余米,石墙、石栏环抱。南宋时墓前建一祭亭;元初修建墓门、墓道。明成化三年,当阳令黄恕奏准敕建庙宇;大规模关陵群体建筑则落成于明嘉靖十五年。

  当代,关陵庙曾多次维修扩建,中轴线上八座主要建筑则进行了落架大修。今日关陵已焕然一新。陵区自前至后沿中轴线依次为:神道啤亭、"汉室忠良"石牌坊、三元门、马殿、拜殿、正殿、寝殿、陵墓;两旁有华表、钟楼、鼓楼、碑廊、斋堂、来止轩、圣像亭、伯子祠、启圣宫、旨堂、春秋阁等。陵区四周,环以帝陵式红墙黄瓦宫墙。

  汉恒侯祠,又名张飞庙,位于阆中市保宁镇西街。原祠历经火废,现存祠庙为明清重建的一组四合庭院式的建筑物。由大门、敌万楼、牌坊、大殿、后殿、厢房和墓冢等组成,占地30余亩。

  张飞,字翼德,三国时期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东汉末年从刘备起兵,刘备定益州称帝后,封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棣校尉,任巴西太守,镇守阆中。公元221年,张飞被部将范强、张达所杀,葬于阆中,被追谥为恒侯,阆人慕张忠勇,于墓前建阙立庙,以礼祀之。

  汉恒侯祠正门悬挂“汉恒侯祠”大木匾,内塑张飞战马,上刻有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撰著的《恒侯庙记》碑。大殿五间,殿内正壁塑有清喜庆年间追封张飞为“恒侯大帝”的冠冕座像,左壁有张飞使用的兵器丈八矛和点钢鞭。左厢房陈列着1000多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右厢房内有张飞生前重要事迹的六组塑像。后殿为墓亭,塑有张飞威武像,范强、张达跪于两侧。张飞墓高8米,东西径22米,南北长32米。冢上林木葱茏,碧草成茵。汉恒侯祠为三国文化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之一。

马超的墓地

  目前已知的为三处:一,陕西勉县定军山附近;二,四川新都;三,甘肃成县。

  陕西勉县定军山墓

  公元222年,马超病逝于阳平关任上,并安葬当地,即今日陕西勉县老城。故此处应是马超真墓所在。而后的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后葬于勉县城南定军山脚下,与城西七里处的马超墓隔汉水遥遥相望。

  马超墓位于勉县城西马公祠村。从勉县向西,沿川陕公路走4公里,可见公路南侧竖一大碑,高2.9米,宽0.98米,厚0.24米,上科隶书“汉征西将军马公超墓”是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

  石碑北约60米处有一所大院,因刘备封马超为tai(音“台”)乡侯,故祠堂题名“汉tai侯祠”,俗称“马公祠”,清代建筑,现为继光小学的校舍。祠内尚保存着正殿碣五通,殿中有马超坐式塑像,威武雄壮。

  祠北,越过汉惠渠约100米处,便是马超墓。墓南北向,呈长方形,复斗壮。墓基周围56米,冢高约3米。墓前竖一石碑,内容与前碑同,系同时刻立,较短小窄薄。根据史料记载:清代时马超墓周围植有苍松翠柏,但如只剩荒冢高坟。

  1935年左右修汉惠渠时,马超墓的甬道被打开,发现铁刀一把。怕墓内有暗器,无人敢进,旋即封闭。

  《关中陵墓志》载:“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武侯军至沔阳,亲谒墓所致祭,并命其弟马岱挂孝。”此地原名马家营,大概马超当年曾驻兵于此。

  现在定军山一带山青水秀,田野里沟渠纵横,稻麦飘香,是陕南的粮仓。
墓碑

  四川新都

  新都是古代从成都市所经的第一个驿站,地当要冲,被誉为成都的“北门钥匙”。城南二里处是名将马超墓。此墓宏大,座北朝南,封土高约6米,直径约12米,墓后有环状土丘,古柏森森。墓室宽约3米,深约10米,内有石门,石案,石棺台等,雕刻精美。

  明代四川按察使杨赡,成都知府王九德,新都知县邵年齐等,因墓年代久远,原貌已不复睹,为使马超墓不致湮没,乃于墓前立碑,道旁立华表。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知县陈铭在马超墓四周立界石,严禁在界内樵采,耕种,侵葬。道光十七年(1837),知县张奉书又重新丈量墓地,共三亩一分七百四毫。墓周栽植柏树,砌筑围墙,招佃看守,春秋祭扫。并在道旁重立“汉故征西将军马公讳超字孟起之墓”标志碑,以壮观瞻。

  清代保护马超墓最甚者,当推四川提督马维祺。他曾在法越之战和川边平叛中屡立军功,光绪帝赐官一品,赏穿黄马褂。宣统元年(1909),马维祺到四川北巡视军务,因仰慕马超的卓识殊勋,遂绕道新都城南拜谒马超墓。他见马超墓园倾圯,碑字漫灭,感触神伤,乃慷慨捐资,在墓前重修了献殿三间,亲自书写“英风常振”匾额,撰书了《马公墓志》刻石以存,使马超墓再具规模。马维祺对马超墓如此重视,不仅因为他们都姓马,都与少数民族有血缘关系,都是历史上四川统兵的骁将,最根本的原因正如马维祺所说,是为了“崇先贤而励后来也”。

  民国时期,曾在成都武侯祠写下“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名联的尤俊,曾在新都留下“将莫遇马威侯”的联语(马超死后追谥曰“威侯”),抒发了对马超墓被盗掘的感伤之情。

  解放后,这里办起马超村小学。文革期间,马超墓遭到彻底破坏,墓石全被取空,仅存墓后环状土丘及碑刻两通。

  1985年,新都县人民政府将马超墓列为县内重要文物遗址,立碑保护。1987年,全县文物普查,将两块碑石迁到升庵桂湖,现立于桂湖碑林。一碑高194厘米,宽88厘米,楷书,共10行,行24字,载马超事略,字大多漫患,撰书者失考。另一碑为马维祺撰《汉骠骑将军领凉州牧tai乡侯谥威侯马公墓志》,高170厘米,宽88厘米,颜体,共31行,行13字,基本完好。

  甘肃成县

  此处据说位于甘肃省成县西北,即当年马超曾屯兵之处的下辩。但具体不详,有名的为上面的两处。

  黄忠 蜀国五虎大将最后一位。字汉升,南阳(今河南省南阳)人。最初在刘表属下任中郎将镇守长沙攸县。当曹操南下时,仍忠守长沙。后刘备派关羽攻长沙时,城破被困,降了刘备。刘备平荆南四郡后,随其进取四川,常打先锋,勇冠三军。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取汉中时,黄忠在定军山用计斩曹军大将夏侯渊,大败曹军,被封为征西大将军。使一口大刀,箭法精良,百发百中,年岁虽大,却常不服老。刘备为汉中王后,拜忠为后将军,后赐关内侯。220年,黄忠病逝于营寨中,享年七十五岁。后人有诗叹道:

  老将说黄忠,收川立大功。

  重披金锁甲,双挽铁胎弓。

  胆气惊河北,威名镇蜀中。

  临亡头似雪,犹自显英雄。

  成都西郊营门口公社的“鸡矢树”,在十来年前,有一座青幽幽、黑苍苍的大坟包。坟前有座宽檐大柱的祠庙。从老远望去,鹊绕松柏,殿映朝阳,庄严古朴,典雅异常。走近祠庙大殿,可以见到正楷金字对联。联文是:

  北伐数中原,溯汉中王业所墓,唯公绩最;

  西城留墓道,与昭烈庙堂相望,有此祠高。

  看了联文一想,谁辅佐汉中王刘备建立蜀汉新“墓”的功绩最大,能够享受与刘备祠堂不分高低坐受香火的礼遇呢?只能是诸葛亮;何况史书又有诸葛亮庙有惠陵之西的记载,那么,这座大庙和陵墓是否与诸葛亮有什么渊源呢?

  进庙拾级登阶,一看庙内塑象,怎么羽扇纶巾的黑胡子塑成了黄金铠甲的白胡皓首老汉?再一品评联文,对照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怎么唐代成都城南的诸葛亮庙会搬到城西来了?

  好在附近有农家,一问,才知道这是黄忠墓和祠。

  读过《三国志》、《三国演义》的人记得,黄忠字汉升,河南南阳人。先为刘表部将,后归刘备。取益州(四川),屡立战功,封为平虏将军;蜀汉伐曹魏时,取汉中,斩曹操大将夏侯渊于陕西定军山下。刘备在公元221年称帝时,封黄忠为关内侯,位列五虎上将。223年病逝并葬于定军山下,谥号“刚侯”。《三国志》上并未有过黄忠辅佐刘备功绩最高的赞词,怎么联文上会有这么高的评价,他的墓在陕西,怎么祠、陵会在这里?

  原来蜀汉以后较长一段时间,成都只有刘备墓和祠、关羽、张飞的衣冠祠和墓,五虎上将中,赵云、马超依葬地而建有墓和祠,唯独没有黄忠的墓和祠。十七世纪清初重建诸葛亮庙时,立有黄忠塑象,作为刘备公臣武将附祀。直到十八世纪,成都都无黄忠墓和祠。

  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被授为湖北天门县令而未到任的刘源(字止堂),在成都西郊买了许多亩上好田产。佃户在耖地时,耖出一块“黄刚侯讳汉升之墓”的墓碑和人骨架、剑、玉等物。刘源判断,尽管史载黄忠葬在定军山下,但依封建礼制?忠戚勋臣、封疆大吏出守边陲,一旦病逝,也会扶柩回朝安葬,或在原郡建立生祠衣冠塬,所以不能排除黄忠先葬定军山,后迁葬于鸡矢树现在既有墓碑,理应修复。于是由他出面,发贴子,印化缘薄,请堂会,摆酒宴,并趁拜会府道大员议政之便,找官府乡绅捐银募款。官场上的人知道刘源对建筑一行颇为精通,办的又是崇敬先贤、发扬国故的好事,故乐得捐助并公推刘源和他的儿子刘桂文主持,在鸡矢树修建了黄忠墓和祠。后来,刘桂文撰了联文,刻石为记。

  为什么刘桂文要对黄忠给那么高的评价呢?因黄忠投降刘备之后,在取西川的征途中,建有赫赫战功。相较之下,关羽那时镇守荆州,并无取西川寸土之功,故给以辅佐刘备功“绩”最“高”的评语。反正这类联文褒词多说,不需求实,这也是当时时俗,今天也不需苛求了。 刘源、刘桂文建了黄忠祠和墓,显露了建筑调度才华,以后他又主持培修过城南武侯祠,奠定了今天武侯祠的规模和格局。

  黄忠墓、祠建成后,到清同治八年(1869年)省、县地方官员,又筹资购地作为公田,每岁收入作为春秋祭奠用费。

  十年浩劫中,黄忠墓被当作四旧毁掉了,祠已改作公房,所在地命名为黄忠大队。从名存物亡来看,人们还是记得这位人老、不服老、仍然跃马挥刀,驰聘疆场,定国安邦的老将的。

  赵云墓和赵云庙:赵云死后下葬于大邑县城东银屏山麓。清嘉庆年《邛州志》载:“蜀汉顺平侯镇东将军赵子龙墓,在县城东一里银屏山下。”赵云墓依山而建,状若小丘,墓前有清康熙年间的墓碑,上刻“汉顺平侯赵云墓”。

  鹤鸣山:鹤鸣山在大邑县城北15公里处,张陵曾修道于山中。

  孔明27岁遇刘备,姜维27岁遇孔明,这种以年少得志开始的喜剧故事演到最终竟是悲剧!孔明六出祁山,呕心沥血,但还是没能恢复汉室,最后在五丈原的秋风中悲戚着“悠悠苍天,何故薄我?”的感喟,含恨而去!姜维九伐中原,披肝沥胆,可还是没法挽救蜀国的覆灭,最终拔剑自刎。

  这是英雄的悲剧,也许自古英雄都走着一条由喜到悲的命运之路,但这样的英雄却永远留在了时空的记忆深处。1700多年前的三国名将姜维就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忘却,姜维故里———甘谷县不但有姜维衣冠冢,而且还修建了姜维纪念馆,人们以不同的形式怀念着他们心中的这位英雄。一个深秋的日子,记者来到甘谷县将军岭下的姜维墓前,拜谒这位传颂千古的悲剧英雄,不仅仅在历史的回味中,更能从姜维的身后感受到什么叫“壮志难酬”。
花椒林环抱下的姜维墓

  采访车驶出甘谷县城十多里路,就到了姜维故里姜家庄。姜家庄是将军岭下的一个小村庄,这里的人绝大多数都姓姜,是姜维的后裔。记者在村民的指引下,上了一道小山坡,去拜谒姜维墓。没到墓前,就见成片成片的花椒林已经结满酱红色的果实,一些村民正在摘花椒。再往上走,就是靴子坪,姜维墓安座在一块平坦的坡地上,墓地分为上下两层,从下层走向上层,要穿过九台石阶,“石台”代表姜维九伐中原之意,石阶中心,衬砌着两颗篆形大字———“远志”。

  说到远志,这里还蕴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相传姜维被诸葛亮智收归蜀后,曹魏将其母作为人质,并令劝降姜维,姜母便致信姜维,叫他寄一服中药“当归”来,姜维接信后立即寄来一服中药“远志”,并在信上说,蜀地只有“远志”,没有“当归”,表明了“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的信心和决心,姜母接信后激动地说:“知我者,伯约也!”

  姜维墓前一片肃静,墓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姜维墓”。墓碑后就是高大的墓冢,整个墓地与姜维的生平相吻合。墓高3.5米,寓意姜维35岁时就在诸葛亮手下已经担任重要的军事职务,并屡立战功。墓地直径6.2米,表示姜维享年62岁,举义复蜀,事业未成而含恨九泉。石台高1.2米,寓意姜维12岁时就聪明勇敢,结发从军。意味深长的姜维墓,象征着这位精忠报国、驰骋疆场、血染蜀地的三国名将的一生。

  将军岭如长龙而卧,俯视着华夏第一县甘谷古城的岁月变迁,但沧桑不改伟岸。登至靴子坪,置身于茫茫天地间,顿感人之渺小,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那种旷世沧桑感即刻涌上心头。姜维九伐中原比之诸葛亮的六出祁山更多一些“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色彩,更多一番悲剧式的慷慨激昂,因此后世才把他视为诸葛亮的传人。

  甘谷人捐款修建姜维纪念馆

  记者在甘谷县采访时了解到,姜维墓是1988年修复的,1994年被县上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是全国兴起的旅游文化热与简陋的纪念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1997年8月,甘谷县成立了姜维纪念馆修复委员会,向全国印发了倡议书,制定了详尽的工程规划。修复委员会先后与姜维第60代孙、台湾姜氏宗亲会常务理事姜竹先生以及在台湾省的姜钦城、姜仁清、姜仁相先生取得了联系,逐步形成了信息网络。天水市政府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下拨5万元的旅游专款,金融、邮电、文教、乡镇企业等单位和一大批热心人,纷纷捐款捐物。值得一提的是,姜维出生地的六峰乡苍耳王村、姜家庄群众在生活还不太富裕的情况下,70多户人捐款7000多元。1998年元月,姜维纪念馆建设工程奠基仪式在将军岭下隆重举行,其中姜维大殿是整个工程的主体部分。

  如今,姜维纪念馆已经落成,并开始接待游客。走进纪念馆大院,松柏林立,院西屹立着“姜维故里”的石碑。姜维大殿雄伟高大,内面是姜公塑像,身材魁梧,双目凝视。站在纪念堂前,向南面望去,山峰层峦叠嶂,将军岭气势磅礴;北面是宽阔平坦的渭川,良田千顷,沃野千里,好一派山川风光。姜维纪念馆的建成,使其与姜维墓、姜维洞等景点融为一体,为三国旅游文化线增添了一处新的景点。

姜维故里兴起文化热潮

  姜维死后,忠骨埋在了四川,但故乡人出自爱戴之心,怀念他,祭祀他,把他穿过的靴子当作他的“化身”,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靴典礼,高照明灯,泣血招魂,故乡人极其悲痛的乡歌村曲《招魂曲》中唱到:“姜家庄(哩嘛)灯笼哟,靠南山(哩嘛)灯笼哟,南山(嘛)背后有个水盆盆哟,南山顶上灯笼红。姜家庄(哩嘛)灯笼哟,靠南山(哩嘛)灯笼哟,一棵(嘛)松柏一盏灯哟,靴子坪的灯火万年红(魂),万年红(魂)。”世代传唱,以慰藉这位壮志未酬的大将军。每至祭日,哀婉的曲子飘散在靴子坪下的村村落落,如泣如诉,肝肠寸断。

  在姜维纪念馆,原中央军委代总参谋长杨成武将军题写了“姜维故里”四个大字。一到清明节,故乡人都要举行隆重的公祭活动,来纪念这位“但有远志,不在当归”的大将军。随着祭祀活动的不断升温,故乡人将《招魂曲》在乡歌的基础上,谱成祭祀类唢呐曲牌,在渭水两岸广泛传颂。同时,甘谷县秦剧团根据姜维事迹,编排了大型秦腔历史剧《姜维》。

  随着电视剧《三国演义》的走红,天水市、甘谷县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围绕姜维的三国文化研究,对姜维的研究也空前高涨,许多研究课题具有独到的见解,使更多的人知道诸葛亮的继承人姜维是甘谷人。甘谷县是姜维的故里,又是全国武术之乡。姜维不但为故乡留下了许多茶余饭后的传奇故事,更传下了一套套武术。如今,他的武术已成为甘谷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六峰乡全乡14个村,村村都有武术队,每逢清明时节,全乡武术队员聚会姜维墓,以一场大型的团体武术纪念姜维。甘谷武术最大的特点是群体性强,全县眼下有10万人练武,占全县总人口的22%。从“甘谷的鸡娃儿会倒脚步”的说法中可见当地习武练武队伍之庞大。

  最大的姜维后裔聚居地在兰溪

  据了解,1992年浙江兰溪文物工作者根据考古发现,浙江兰溪市水亭乡西姜村是全国最大的姜维后裔聚居地。西姜村以及附近的姜陂村,共有村民400多户,姜姓村民1200多人。据《姜氏宗谱》记载,元朝元贞元年(1295年),姜维三十七世孙姜霖到兰溪任县学教谕,后来居住在西岗,西岗后改名为西姜,至今已经有700多年。

  西姜现保存有1941年重修的13卷本《凤岗姜氏宗谱》,姜陂保存有1935年重修的14卷本《凤岗姜氏宗谱》。《宗谱》以周初佐武王灭纣、官至太师的姜子牙为始祖,至今已有3100多年、120余世,其世系历历分明,比山东曲阜《孔氏宗谱》和河南邓县《邓氏宗谱》的时间提早了600多年,世代也多出许多。《姜氏宗谱》的发现,对于谱牒学和氏族源流、迁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姜村还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家庙,建于明隆庆至万历年间,为典型的“肥梁胖柱”式建筑,许多前来考察的文物专家都认为西姜祠堂是全国少见的古建筑瑰宝。
 相关链接

  关于姜维


  姜维(202年一264年)三国时蜀汉后期主将。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谷县东南)人。因郡望是天水郡,故史书多称天水姜维。推崇郑玄经学,文武全才。初仕魏,任天水参军。蜀汉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归蜀。深受诸葛亮器重,称赞他“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凉州上士也”(时凉州州治在冀县,故有是说),征为丞相府仓曹椽,封当亭侯。诸葛亮病逝后,姜维总领请军协助大将军蒋琬、费祎共理朝政。延熙十九年(256年),进位大将军,独力支撑岌岌可危的蜀国。为实现诸葛亮兴复汉室的愿望,统军而后,九次北伐,七出陇右,连年转战于陇蜀之间,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其征战于武城山、洛门、段谷、上圭等地,武山县民间至今有姜维大战铁笼山的传说。景耀六年(263年),魏大举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击钟会,使之寸步难行,而后主刘禅率先投降邓艾,蜀国亡。姜维迫于形势,伪降钟会。次年,怂恿钟会叛乱,试图借机恢复蜀汉,但因泄密而自杀身亡。

  姜维自刎前患有内疾

  关于姜维之死,史料记载不多,但人们普遍认为是被迫自杀的。那么,姜维之死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呢?王连辰在1996年第11期《科技智囊》杂志上撰文,认为姜维在死前就患有胆心综合症。其根据是,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描述:魏将邓艾、钟会攻取四川后,姜维用计离间邓、钟二将,并教钟谋反。在谋杀魏将时,“姜维忽然一阵心疼,昏倒于地,左右扶起,半晌方苏”。后“姜维拔剑上殿,往来冲突。不幸心疼转加。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魏兵争欲报仇,共剖维腹,(见)其胆大如鸡卵”。

  由此推断,姜维原来即患有胆囊或胆管疾病,而且同时伴有两次发作性心疼,虽无其他资料佐证,但从迹象上判断,大将军患有胆心综合症。胆心综合症是由于胆囊、胆管结石或感染,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而出现心绞痛或心律失常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严重时可致人昏迷、休克。《三国演义》中记述“姜维胆大如鸡卵”。可以想象,在当时处境中,姜维按捺不住心情的紧张和激动,以致旧病复发。

  继在城固县和汉中市郊接连发现古墓群,出土众多珍贵文物后,昨日,汉中市文物考古队又在市区石马坡附近发现一处大型高规格古墓,结合当地史料记载,考古人员怀疑此墓有可能是三国时蜀国大将魏延的墓葬。

  昨日,记者在汉中市老北门石马坡一小学校园在建的教学楼工地上看到,施工人员已将古墓的墓室后砖墙打开,整个墓室有近10米长,3米多宽,里边积水很深,约有一座宽约两米、长约三四米的石棺;墓室前部有两扇半打开的石门,石门上隐约能看到雕有花纹;石门外边是一堵完整的砖墙,暂没有发现被盗痕迹。据在现场勘察的汉中市文物考古队的人员说,从外观分析,该墓墓室有三层青砖拱顶,这在汉中发掘的古墓葬中还没有见过,主墓室两边可能还各有一个耳室。从此墓的面积、规格等方面来看,很可能是一个将相级的人物。考古人员根据汉中史料上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魏延被马岱斩杀,后被平反重新高规格安葬于石马坡附近的记载,怀疑此墓有可能是魏延墓。

  武侯墓,即诸葛亮墓,在勉县定军山脚下。

  诸葛亮(公元181年制公元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协助。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据其谋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汉后,他帮助刘备称帝,任丞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传说他革新连管,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有利于山地运输。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抗,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

  武侯墓区,岗峦起伏,山环水抱,素有“陕南天然公园”之称。

  墓上和庙内的建筑,多是明、清两代一所三院并连的大庙,围有垣墙,面积约45000平方米。入陵园大门,一片汉柏古松,清幽、古朴。大殿院中,有许多历代歌颂诸葛亮的诗词和复修墓庙记文的石碑.

  大殿龛上,端坐着诸葛亮的塑像,纶巾,羽扇,鹤氅,方据,神态庄严。关兴、张苞,侍立左右。

  墓在大殿之后,南北向,头北脚南,取北顾中原,南立蜀国之义。墓周砌以砖墙,其圆周为60米。墓冢为覆斗形,高约6米。墓前有一小亭,号曰“墓亭”,内竖石碑一通,上刻“汉诸葛忠武侯之墓”。墓后有古桂两株,高大,繁茂,浓荫如盖,传为“汉桂”,号曰“护墓双桂”。双桂之后有诸葛亮的“寝宫”三间。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阳历史悠久,属巴蜀文化发祥地之一,人文景观量多质优。广汉“三星堆”的发掘,展现了光辉灿烂的古蜀文化,改写了巴蜀文明史。德阳孔庙建筑精美,是我国保存完好的四大孔庙之一。庞统祠、落凤坡、诸葛双忠祠、张任墓等[三国]遗址以及碧波荡漾的旌湖和雕艺精湛的“东方魂”石刻艺术墙,令人流连往返。

  一进安徽省合肥市古逍遥津公园,迎面就是张辽的跨马雕像。张辽挽辔提刀,威风凛凛。不禁令人想起《三国演义》“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只是《三国志》中说张辽用的是戟,这位为何舞了大刀?是不是因为“刀如猛虎”,是“百兵之胆”,大刀尤显威风。未及详考。

  园内有湖,广百余亩。湖中有岛有亭。湖水不像包公祠处包河那般浑浊,一泓碧波。亭台水榭,花木成阴,古韵新艳,相映成趣。树下湖畔,游人随处可见。清风吹拂中,练太极者,纵放屈伸,疾徐有致。草地上,几帮老太,穿红挂绿,或操或舞,在音乐中婀娜。昔日的古战场,现已成为人们休闲逍遥之胜地矣。

  张辽墓在西园,周边无围墙宅院。小道不宽,左右各一石阙,雕刻颇精致,然不像旧物。由此而入,道两旁有石羊、石虎、石狮3对,各为跪、蹲、卧姿,同类隔路相对。再过去,当中有一个碑亭。亭中墓碑亦为石雕,略呈锥形,顶端嵌一块石板,刻有“魏故都亭侯张辽之墓”几个篆字。亭子后面就是张辽墓。墓为正方形,边长十余步。齐腰高的石护墙上的封土呈金字塔形,却无尖顶。墓草青青,岁岁枯荣。两千年岁月过隙。一段历史,已成纸上烟云了。

  张辽,字文远。是三国时曹操部下一员骁将,神勇不凡。有一次,出征前,部下突发兵变,“夜惊乱起火,一军尽拢”。而张辽处乱不惊。号令“其不反者安坐”。并亲带兵数十人“中陈而立”。结果,叛首显形被杀,叛乱立平。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张辽迎战孙权于合肥。仅统步卒八百,“被甲持戟……大呼自名,冲垒入,至(孙)权麾下”。杀得孙权十万大军“皆披靡,无敢当者”。《三国演义》中描绘得更是精彩,人仰马翻的孙权欲渡逍遥津,谁知桥已被毁。所幸坐骑尚佳,仓皇中纵马跃过断桥得以逃生。“是役,杀得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何啻逍遥津,张辽已威震大半个天下了。据《三国志》载,五六年后,孙权又犯曹魏,面对已患病在身的张辽,仍心有余悸,叮咛诸将:“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后果败,一语成谶。

  古逍遥津东园尚有张辽的衣冠冢。一个人墓与衣冠冢近在一地者,似少见。张辽是山西雁门马邑人,死于江苏江都,两地皆未闻有他的遗迹。张辽生前扬名于斯,死后受祀于斯,生死皆有幸了。出过名相包公和李鸿章的合肥,毕竟是个人文气很浓的地方。

  位于河南许昌市城西7公里河街乡贺庄北(今市石油库院内),二墓东西并立。东墓(敦)已毁,西墓(渊)尚存,墓高10米,占地3300平方米,有石阶小径可达墓顶。

 《曹植墓》—曹植之墓位于山东省东阿县境内鱼山西麓。三国时期文化名人,魏东阿王曹植(192-232)字子建,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胞弟。他自幼聪颖过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建安十五年(210年)冬,曹植19岁时,邺城(今河北临漳)铜雀台刚刚建成,“太祖(曹操)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由此,深得曹操喜爱,认为他是诸子中“最可定大事”的人。曹操几次想立他为太子,继承千秋大业。但由于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终于失去曹操的信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继位,曹植则遭到了种种猜忌。曹丕怕他争夺王位,以“醉酒悖慢,劫使者”的罪名,将他抓了起来,令他“七步成诗,不成者行大法”。曹植应声而对,七步之内,吟诗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性命虽保住了,但开始了屈辱偷生的悲惨生活。正如他在《求通亲亲表》中记述的:“每四节之会,块然独处。在右惟仆隶,所对惟妻子,高谈无所与陈,发议无所于展”。在兄侄残酷的统治迫害下,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像囚徒一样,凄惨地走着人生的路。太和三年(229年)“太皇太后念雍丘下湿少桑,欲转东阿”,遂在其母卞太后的关照下,徙封东阿为王。当时的东阿,“田则一州之膏腴,桑则天下之甲第”,他的生活有所好转。但统治者并没有放松对他的防范,“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死后谥号“思”,意为追悔前过,曾封陈王,世称陈思王。曹植生前常“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志。遂营为墓”。因此,在他死后,其子曹志将他的遗骸迁葬于鱼山西麓。

  鱼山海拨82.1米,坐地1200余亩。东、南两侧有黄河和小清河萦绕,合为襟带,隔河群山连绵,攒峰耸翠,仿佛一道天然列屏。站在山顶,近看山下房屋鳞次栉比,远望村庄星罗棋布,犹如一帧水墨丹青,让人游目寓足,旷然大观。

  1992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几年来,东阿县委政府加大投资规模进行曹植墓名胜区旅游项目的开发,发展以曹植墓名胜区为重点的旅游项目,使曹植墓名胜区成为《江北水城》旅游重要景区之一。

  鲁肃墓距岳阳楼一公里。墓堆高大,周围砌有石栏,东西向,墓前竖一石碑,上刻“吴大夫鲁公肃墓”,为清光绪间立。两侧有石阶可攀缘至墓顶,顶上筑有小六方亭,供游人小憩。 鲁肃墓位于岳阳楼以东约500米处。坟堆耸立如丘,高8米,直径32米,占地面积为800平方米,周围砌有石栏杆。显得肃穆庄重,使人肃然起敬。

  鲁肃是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他在赤壁之战中,穿针引线地促成了孙权和刘备的联盟,为周瑜出谋献策,打败了曹操的军队。公元210年(东汉建安15年)孙权拜鲁肃为汉昌太守,偏将军,后为横江将军,令他驻守荆州陆口(今湖北嘉鱼西南)。公元215年,鲁肃率重兵屯守巴丘。公元217年因病卒于任上,年仅46岁。鲁肃在陆口和巴丘的六、七年间,始终维护孙刘联盟,迫使曹军不敢南征,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聪明才智。因此晋人陈寿在《三国志?吴志》中称赞鲁肃任职荆州时"威恩大行"。岳阳这一带自古尊他为"贤人",岳阳旧祀六贤,其中一个便是祀的鲁肃;岳州人修了鲁肃墓,建了鲁肃将军庙(已毁),崇拜至深。清朝同治和光绪年间的《巴陵县志》均有鲁肃墓的记载。

  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巴陵知县周至德对墓陵进行过一次修葺。1915年,北洋军阀曹锟来岳阳时,又修整了一次,重刻了墓铭。墓碑两侧的石柱上刻着一副对联:"扶帝烛曹奸,所见在荀或上;侍吴亲汉胄,此心与武侯同。"墓顶上有一小亭,亭中坚一石碑,碑上刻着曹锟撰写的铭文:"距今1698年,汉建安二十二年,东吴水上将军鲁肃卒于斯,巴陵人思其德而葬之于斯。余在岳阳,过其冢下,想见其为人,为之徘徊留连不去。旧冢有亭,亵不容人,余从而修葺之,而为之铭曰:公德于斯,卒于斯,而葬之于斯。呜呼,公足以千古!"这就是四十年前人们所见到的鲁肃陵墓。后来亭毁碑失,只存墓垄。1984年,岳阳市按原貌进行重修。1956年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可惜的是,鲁肃的陵墓有好几处,此墓是真是假,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周瑜墓就在庐江!198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将周瑜墓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庐江县人民政府随出资进行修缮,并发起了捐资修建周瑜墓园活动,引起了海内外人士的热切关注。

  千古人物,永垂青史;天地沧桑,胜迹犹存。走进时光隧道,1700多年前周瑜墓的雄伟气势和自然风光立即展现在面前:周瑜兆域高五、六尺余,古肤清如玉,石棱?敝,色黝而窒深,封鬣之上乌柏树一株为识,陌上时闻鼓乐声,缥缈璜?,若自隧出。原墓址面积约一亩,墓高六尺,顶端以3×6×12的麻布汉代大砖封顶,墓门向东,气势恢宏。清朝诗人张熊路过周瑜墓曾作诗一首:“踏破寒威过野村,周郎遗迹至今存。森森古木参云表,寂寂残碑守墓门。冷雨欲添吴主泪,凄风遥断小乔魂。可堪凭眺东郊晚,犹忆醇醪带醉吞。”

  然而,令世人遗憾的是,周瑜墓曾在清代、抗战时和“文革”中先后三次遭到洗劫。诗中描述的周瑜墓那种悲悲苍凉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洗劫发生在1942年秋。当时广西人、国民党桂系驻庐部队176师526团团长覃振元打着“行善”和“修墓”的幌子,借“天机不可泄露”为由,动用全团兵力,赶走周瑜墓四周的老百姓,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戒备森严,实行全封锁式“修墓”,前后整整折腾半个多月,连地方的官员也不准进出。

  秋风凄雨,落叶楚歌。墓冢被打开,随葬品被洗劫一空,筑墓的汉砖堆积如山,现场一片狼藉。覃振元盗墓心虚,为掩人耳目,他将成堆的汉砖运往枞阳(今枞阳县)修战壕,并改圆形墓型为“凸”形墓型,墓前砌一对石联,上联为:“赤壁展鸿图,三十功名,公已勋垂宇宙”;下联为“佳城封马鬣,二千年后,我耒树此风声。”东汉流行厚葬风。当时周瑜与孙权是连襟关系,按照他的官位及影响,再加上风华年少,突然病逝,理当夺取葬。由此推测,覃振元上演的“佯修葺、真盗墓”的“双簧戏”,究竟盗走了墓中多少珍贵文物,至今还是个谜。
东吴大将太史慈墓位于北固山中峰下,是北固山公园的景点之一。然而近日有游客反映,这一景点已被灌木湮没,很难寻觅它的踪迹。图为湮没在灌木丛中的太史慈墓。邓艾墓,坐落在剑阁古城普安镇北去10公里的北庙乡孤玉山下。那里林木茂盛,风景奇丽,墓侧还有“彰顺王庙”(彰顺王是五代前蜀王建天汉元年给邓艾追封的谥号)。

  三国末期,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朝政腐败。魏景元四年,晋公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率兵伐蜀,一战攻克汉中。蜀将姜维退守剑门关,以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魏军不能前进。邓艾便偷渡阴平,裹毡而下,攻取江油,守将马邈投降,邓艾大军乘胜进军绵竹,诸葛瞻父子战死,邓军又围成都。后刘刘禅听信宦官黄皓之言,不战而降,并诏示姜维投降。姜维料正帅钟会对副帅邓艾取蜀获头功深怀嫉妒,便假投降钟会,从中离间钟、邓,以谋复国。钟会意欲在蜀自立,但必先杀邓艾父子,方能实现阴谋。于是假奏魏主说:“邓艾有谋反之心。”司马昭即密令卫鹳以劳军为名,乘艾不备,将其父子绑上囚车,押送洛阳,中途被钟会派人暗杀。邓艾部卒想将尸体关往洛阳,行至距剑阁古城普安镇20余里的孤玉山时,士卒疲劳不堪,更虑前途发生他故,又见孤玉山苍松翠柏茂密,花草芬芳,可称吉穴,便将艾尸体葬于山凸之下。曾停放邓艾父子尸体的石头,被称作“摊尸石”,上刻邓艾简历;落过邓艾刀的那条河,被称作“关刀河”;放过军鼓的山头,被称作“鼓楼山”;丢过印的山头被称作“印台山”。这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过去,每年二月,老百姓都要办会和演戏。原南充专员林维干立石碑于墓前,并书《魏将军邓艾之墓》,还摘录李榕著的《十三峰书屋全集》中有关评邓艾被杀的论述刻在碑上。

  现在邓艾墓碑碣具存,庙仅存正殿。

  “文革”期间,墓穴被掘,发现墓穴并列两室用青石板修造。两穴室中各有一座棺位,各长3米,宽1.4米,高1.8米,双穴并列,中间距离2米。从墓的穴位看,是邓艾父子各寝其位。

       来源:人民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