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76|回复: 0

[行业特色与就职提醒] (文物)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揭开文物贩子的神秘面纱

发表于 2010-7-16 15:55:3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从外表上看,他们和正常人并没有两样,甚至表面上还从事着正当的生意。但背地里,他们却干着收购和贩卖文物的不法勾当。

    他们一般都是居无定所,来去匆匆,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旦遇到个风吹草动的时候,就会很快溜之大吉,没了踪影。与盗墓贼不同的是,在从事靠文物赚钱的人中,有一些是专门干 文物收购和买卖的。

    与真正意义上的文物走私分子有所不同的是,这样的文物贩子常常一年四季游走在乡村和城市之间,从农民手里或者盗墓贼的手里低价收购文物,然后转手再高价出售,从中谋取到不菲的利益。那么,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到底是如何赚钱的呢?近日,记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一些乡村专门进行了采访,希望揭开这些文物贩子的神秘面纱。

  善于伪装的文物贩子

    “也许他们平时就是些农民,而且一般都是以做正经生意作为幌子,背地里从事倒卖文物古董的生意,为了避免麻烦,他们常常都是通过熟人作中介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到手后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的行动都很诡秘。”一位曾经从事过这个行当的知情者这样对记者描述他眼中的文物古董贩子。

    这位知情者介绍说,一般来说,从事这个行当的人都有一些不成文的行规,比如除了线人以外尽量不扩大自己的身份,以免招来麻烦等。另外,一些“行话”也是必须要掌握的,文物贩子从来不会把文物说成“真货”或者“假货”,而是代之以“对”或“错”。对于青铜器等物品,他们会用“硬货”来代替,而衣物等则称之为是“软货”。“收购文物的大多是外地人,而提供文物古董信息的却都是本地人,因为没有本地人作内应的话,风险太大,文物贩子是不会轻易冒这个险的。”这位知情者如是说。他说,很多盗墓贼将文物古董盗掘后,为了卖个好价钱,往往会请一些所谓的“地下专家”来识别真伪。有时候这些所谓的“专家”会别有用心地把那些不值钱的文物说成是什么“国宝”,而把一些本来值钱的文物却说成“草芥”。等这些盗墓贼相信后,这些“专家”会指使一些人以低廉的价格买走原本值钱的文物。有人盗掘,有人鉴别,有人收购,不少文物就这样流失了。

    据了解,近年来,一些不法商人又将目光投向了城市里的古玩市场,通过古玩市场出售文物,是一种新型的文物走私方式。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一般的古玩市场上摆放的所谓文物古董,绝大部分都是赝品或者仿真品。如果有人提出需要购买“真品”的话,古玩店铺的老板就会首先查看你的辨别能力和购买实力。他们会千方百计地试探,一次文物买卖往往要经历多种考验才能成交,在取得古玩店铺老板的信任后,他们才会将你带到他们收藏文物的地方,然后再谈价钱进行交易。

    不久前,记者在武川县采访,当时这里正在举办物资交流大会。知情者告诉记者,有几个外地的文物贩子可能要进行文物买卖。当晚20时30分左右,在知情者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物资交流大会现场,在一些摆摊卖东西的旁边,围着好几个人正在观看着什么。记者凑过去看到,一个40多岁衣着不太整齐的中年男子手里拿着一件像瓶子似的东西,另外两个穿着很时尚的年轻男子正在一边观看这个东西、一边和中年男子交谈着什么,而且时不时的回头东张西望,神色十分警惕。记者几次试图靠得再近一些听听他们说什么,但终究未能听清楚。大约十多分钟后,这几个人好像谈妥了什么,在左顾右盼了一阵子后,匆匆忙忙地钻进一辆黑色的小轿车后不知了去向。据躲在暗处的知情者介绍,这几个人很可能交易成功了,去什么地点取货交钱去了。

一些乡村文物正在流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走进了城市务工,我市的一些村庄,尤其是那些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偏远山区,不少村子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居住了,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无人村”。即便是没有外出的人,绝大多数都是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人员,很少有年轻人留在村子里。这些人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就连自家的“门前雪”也没有能力去清扫,自然也懒得去管他人的“瓦上霜”了。再加上这些人原本就缺少文物知识和法律意识,而一些文物贩子正是瞅准了这样的机会,在乡村盗掘古墓,收购或者是干脆偷盗文物。

    在清水河县的一个偏远山村,不久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一位村民早晨起来后发现,似乎有人进过自家老屋,但仔细检查却发现钱财并没有丢失,这位村民不解,明明有人进来过,东西却没丢,这个贼好奇怪。后来他发现,老屋中用来稳固水平横梁与垂直立柱间的连接物、一只雕刻精美的木质鹊替不知了去向。

    在一些乡村的所见所闻让记者看到,现在的农村里,原本祖祖辈辈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已经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磨面机代替了石磨;拖拉机、收割机取代了镰刀、锄头、犁、耧、耙子;八仙桌、太师椅不见了,而代之以沙发、茶几。老屋里的油灯,房顶上的瓦当,牛马拉车的挽具等等都渐渐成为过去,人们也不再使用、不再生产这些东西。当年,这些曾经熟悉的生产生活器具,如今成了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鸡肋”,扔在一旁,任凭风吹雨打。但是,就是这些不再使用的农具,却真实地记载着那个时代的生活,凝结着那个时代的智慧。
保护文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记者近日在清水河县的一些乡村看到,这里的农村古旧建筑有很多,不少老屋古宅年代久远,无论是土木还是石木结构的老房子都是建造奇巧,有较高的保护价值。甚至一些老屋古宅的构件,如石质或木质的鹊替、牛腿、门窗、家具等,设计新颖、雕凿精美,建筑技艺令人称奇不已。据清水河县文管所的刘建国所长介绍,在清水河县农村古旧建筑中,鹊替、牛腿等部件往往设计雕刻得最为精美,又相对容易拆卸,这也是一些违法犯罪分子最看好也容易得手的东西。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现在,呼和浩特市好多农村的一些老屋古宅有的门墙已残缺破败,门锁形同虚设,也无人居住管护,这给专门偷盗古旧建筑精美构件或文物的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老屋古宅的文保调查,及时甄别评定和公布文保等次,加强文物市场的检查管理,加大对偷盗现象的打击力度。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告诉农民们要增强防范意识加强管护,如警惕古董收购商、文物贩子及其他陌生客上门踩点,避免农村里的“宝贝”流失。

    清水河县明长城保护队队长蔡睿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前些年,一些山西那边儿的文物商贩经常来清水河一带低价收购明长城上的砖石,然后拉运回去后高价出售,从中谋取非法利益。近些年来,随着打击力度的不断加大,再加上当地老百姓的文物意识也在增强,这类现象才得以杜绝。蔡睿良认为,保护文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那么,文物到底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合法地买卖呢?内蒙古蒙元律师事务所的魏权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依法继承或接受赠与、从文物商店购买、从经营文物拍卖的企业购买、通过相互交换或依法转让以及通过其它合法形式取得的文物可以买卖。国有文物、非国有馆藏珍贵文物、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壁画、雕塑、建筑构件等都不可以买卖。

        来源:新华网内蒙古地方频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