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7月15日午夜,福建省上杭县召开了一个异常简短的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关于紫金矿业下属湿法厂污染汀江事件的一些新情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负有环境监管责任的县环保局长引咎辞职,二是对湿法厂三名负责人展开刑事调查,三是披露了最新的事故原因调查结果,渗漏污水是由“人为设置的非法通道”进入汀江的。同时,该事件被定性为“重大突发性环境事件”。
细心的人能注意到,由环保部会同省市环保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没有再把事故责任推到天气的头上,也没有再强调所谓的“异常扰动”。湿法厂的污水之所以会流进汀江,虽然不排除有天气因素的影响,但那条人为打通的非法通道才是祸根所在。或者说,湿法厂存在已久的环保隐患终于发作,才导致了这场生态灾难。紫金矿业污染汀江并不是第一次,当地群众早就不堪其苦,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应该了解污染再次发生的几率有多大,那么,究竟又是什么人设置了那条非法通道呢?它的作用是什么?以往是否曾通过那里向汀江排出过污水?这无疑是人们很想知道的。
紫金矿业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延迟9天向投资者披露重大事故信息,已经受到了舆论的强烈谴责。该企业对此的辩解是,企业之所以选择违规,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这个说辞固然巧妙,但实在经不起推敲。媒体报道说,汀江两岸的群众曾经因为紫金矿业的污染而上访过,但最终都不了了之。如果这家企业想要维护社会稳定,最恰当的方式当是杜绝污染的发生。把祸害关在笼子里,比做什么说什么都强得多。就算出现了偶然的、不可预知的渗漏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好办法,也莫过于向公众交心。早一点把污染情况和盘托出,早一点开展自查自纠和损失赔偿,人心自然会安定下来。
同样难以理解的是,事发地上杭县在大量污水已经流入汀江,网箱死鱼成片浮起,群众的生活和生产面临威胁的情况下,竟不通过公开的方式向社会披露相关信息。必须强调的是,在重大环境信息披露,在维护公众安全和利益方面,政府比上市企业负有更重要、更直接的责任。上杭县这种捂盖子的做法,究竟是为群众利益着想,还是试图为污染企业摆平麻烦,恐怕是需要进一步查明的。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何种利益关联,当地领导干部在处理紫金矿业污染方面是否存在渎职和贪腐的问题,也需要借此机会深入发掘。否则,仅仅排查技术和设施上的环保隐患,很难杜绝污染事故的再次发生。
事故往往伴随着责任追究,这是人们早已熟悉的套路。针对紫金矿业的污染事故,有关方面也初步开始了行政问责和刑事调查。不过,这些措施却给人们一种投石问路的印象。一天之间,先是宣布县环保局长辞职,很快又传出县长被停职并责令龙岩市环保局长辞职的消息。但这样的结果,究竟能否从政府层面有效剥离企业污染的保护膜,似乎还有待观察。须知,紫金矿业在上杭县乃至福建省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其管理层与政府官员之间颇多“互动”。在环保方面监督这样一个巨头,实际上是个别地方官员难以胜任的事。同样,紫金矿业下属多家企业都曾暴露出环境问题,也不止一次发生过污染事故,汀江死鱼的现象也一再发生,难道执法机关不该对这些问题一并开展司法调查吗?对湿法厂“就事论事”,实在不是负责任的态度,也无法回应公众的关切和当地群众的期盼。
紫金矿业的身上似乎有一种污染的“基因”,它每一次成为新闻的主角,都和环境污染有着某种瓜葛。而每一次,它都给公众留下很多的疑问。如果说在创业初期,紫金矿业还可以通过疏通地方关系而推卸自己的环保责任,今后恐怕是行不通了。一家企业如果背负了太多的环保债务,如果承担了太多的公众非议,想要一马平川地走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停止向环境的贪婪索取,停止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是紫金矿业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蔡方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