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背景:7月1日,温家宝在湖南宁乡县考察防汛抗洪工作,临时停车与百姓交谈。农民陈凯旋向温家宝反映当地出现塌陷的问题,还为温总理带路现场考察塌陷的大坑。当晚,镇上流传说,派出所要抓陈凯旋,陈凯旋从家里跑掉,三天没敢露面,还亏本将菜店转让……
长江日报发表雷志华的文章:按照当地镇干部的话来说,陈凯旋实属多虑,人家不过想在深夜了解他是怎样见到温总理的罢了,并无抓人之意。从事后的举动来看,政府还是体现出了“宽宏大量”的气度。为了抚慰陈凯旋,县委还开了会,要求大成桥镇党委书记务必与陈凯旋面谈一次,希望陈凯旋不要有思想包袱。令人搞不懂的是,缘何陈凯旋“身上的包袱”就这么重,连县委开会都卸不下来。对于整个事件,公众值得质疑的地方很多。如果不是温总理亲自过问、媒体的持续关注,陈凯旋还能平安无事吗?从当时及其后的蛛丝马迹来看,情况让人惊悚心寒。据陈凯旋回忆,在他向总理反映问题和带总理去看大坑的途中,曾先后两次有人在身后拽自己的衣服。当自己在塌陷区域想再次回到总理身边时,被干部拦住了,不让他再靠近。温总理视察完大坑要离开时,四处打量人群,还问了一句:“我的那个向导呢?”甚至其在政府工作的亲戚也训斥他说:“随便向总理反映问题很冒失,建议他出去躲躲。”透过这些细节,公众完全有理由相信,穿衬衣男子及警察“你把总理带到这里,今后你没好日子过”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就算陈凯旋真的“胆小多疑”,那么我们更需要思索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让农民生活得犹如惊弓之鸟?追究根本,农民们患了“印象病”,是现实生活给他们灌输强化了一整套卑微的“生存哲学”。晦暗的政治、不公的司法、横行的权力,让农民们的神经日益绷紧。久而久之,这种恐惧感便在农民心中扎根滋长,最终导致官民间的猜疑或对立。
小蒋随想:农民陈凯旋事后躲起来,说明他并非“胆大包天”。如果事先知道会招来来自地方的威胁,想必他没有胆量向总理反应情况。或者说,在他的潜意识里,那个塌陷的大坑是客观事实,不过是告诉总理有这回事而已。然而,在某些地方干部眼中,这却是在总理面前给地方“抹黑”、给地方领导“上眼药”。可以肯定的是,陈凯旋不是庸人自扰,他起码受到了种种暗示性的威胁。这件事后来“云开雾散”,说明当地领导还没有昏头,知道总理愿意听真话,晓得舆论麦克风不是吃素的,要是把讲真话的陈凯旋给“办”了,没法收场。于是玩变脸,派人安抚陈凯旋,整的陈凯旋被威胁像“假新闻”似的。其实呢?此事并不令人欣慰,恐怕会使试图讲真话者吓出一身冷汗。因为,并不是所有领导都愿意听真话,媒体也不可能对每一起“因言获罪”给予关注,那么讲真话的人就难保不会被“收拾”。陈凯旋算是幸运的,还亏本卖掉了菜店,要是不幸又会怎样?鼓励讲真话,必须给予讲真话者免于恐惧的权利。但这并不像说说那么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