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930年,26岁的青年诗人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他写的《生活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独具异彩的三句话“杂感”短小精悍却极富哲思,立即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咏诵再三拍案叫绝,破例给了他98分的高分。
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吃了“零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这还得益于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的慧眼识才,不求责备。
本人并非否定全才,能够每门功课都优秀当然求之不得,但是“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一个人的精力有限,爱好不同,兴趣各异,不能求全责备,只要发现苗头,就要深入进去,挖掘潜力,就像闻一多发现臧克家一样。文章虽短,只有三句,但寥寥三言,字字珠玑,启迪心灵,惠及人生。
文章不是摆样子,端架子,更不是花瓶,中看不中用。文章要给人启发,要管用,就像习近平倡导的那样,要讲实话讲真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
另外,要善于发现“偏才”、“怪才”,不求全面全能,但求“单打冠军”。今年高考江苏的作文题目是《绿色生活》,南通如皋高中的王云飞同学以古文形式作文,主题鲜明,论述严谨。一时间,“古文奇才”激起人们极大兴趣,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长称赞其“简直绝了”,古典文献专家也“惊呆”了。
当记者采访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时,他对这位考生表示高度赞扬:“相当难得!前途无量!以他现在的文化修养完全可以被破格录取!”而语文基础知识阅卷组组长、古典文献学专家吴新江也表示在看了这篇“奇文”后,自己光对字词的注释就写了4页。
臧克家的三句话作文之所以能得98分,是因为有伯乐慧眼识才,发现千里马;“古文奇才”王文庆被肯定,是因为专家不教条,不本本。如此首肯,在古文研究领域,“古文奇才”王文庆没准会再造奇迹。
不光作文如此,其他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