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许多人喜欢文物,走入藏界这是件好事,说明盛世已来临,国泰民安,人们的素质在提高。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和灿烂的文化。文物是多元文化的载体,是反映历史和文化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人的一生有两根支柱支撑着,一是物质,二是精神。文物收藏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作为物质,它可以供人欣赏、交换和买卖、保值增值;作为精神的可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增加知识,具有双重功效,所以吸引了许多人。国外搞收藏的人与国内的不太一样,国外的许多收藏家,靠的是企业支撑,每年拿出企业利润的一部分请一些专家到世界各地选购一些藏品放在自己的博物馆里,既可以欣赏也可保值,老了之后,企业交给了儿孙,自己开始“老有所为”,历年所收藏的文物,也不知道增长多少倍了。而国内这方面的情况就不一样了,搞收藏的大多是工薪阶层,收入较低,靠的是坚强的毅力、广博的知识和独到的眼力,“拾麦子”、“捡漏”、“铲地皮”,四处奔波收到了一些藏品。北京的潘家园、上海的福佑路,南京的朝天宫……每到周末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在那儿转。转什么?目的很明显,
想花最少的钱买最好的东西,前几年还有希望,这几年不那么容易了。现在情况有所变化,一些企业家、政界人士、艺术家投入到这个行当中,他们的眼光主要盯在海内外拍卖会上,偶尔也到古玩市场转转,万一碰到好东西,也会买它一两件。作为一个收藏者首先要量力而行,不可能大家都涌到拍卖会去。一些可信度较高的拍卖公司如北京的瀚海、嘉德、荣宝、华辰,长风、保利、匡时、中贸盛佳……拍品有一定数量是真品,不要你动脑子,手一举,东西就归你了,有什么意思?我赞同不管你有钱没钱,常去市场转转,注意发现,注意研究,花100元钱,买个值1000元钱的东西才有乐趣。市场是永远的老师,在那儿你可以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可以把握行情,结交朋友,练就“眼力”。不相信市场的人是当不好的鉴藏家的。我认识真正玩古玩的人都很有素质的,收到藏品后不要当“仓库保管员”或孤芳自赏,而要同朋友们进行赏析研究,必要时写点心得文章,那才有意思。看你的言行我们就可以知道你不是玩古玩的人,穷有穷玩,富有富玩,有时钱少的人要比钱多的人活得快乐,这是辩证的。我认识几位老收藏家,他们的家庭并不十分富有,可他们在一起却十分快乐,七八十岁的人了,活得十分健康,童心未泯。收藏使他们变得超脱了,钱多钱少只不过是数字,温饱问题解决了,有一个爱好,足矣。不要认为有钱就快乐,人要没有精神和爱好,活着也没有意思。现在有钱人很多,中国市场大,百万、千万富翁不断出现,但酒囊饭袋也不少,下班便是“三步曲” 喝酒、唱歌、洗澡,那样活着也没有意思,那是活着,不是生活,生活应该是多色彩的。如果你是个有钱人,时间很紧张,去一些信得过的拍卖公司再找眼力好的专家购买藏品,也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大拍可以去,小拍也可以去,往往在小拍上你可以买到价廉物美的东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拍卖会要参加,一些省、市拍卖会也可以去,因为地域之间人的眼力不一样,价格比也不一样,可以捡到好东西,不过如果你是个外行,必须带专家去给你“掌眼”。尤其是近年来,拍卖市场被一些见利忘义的拍卖公司扰乱了,有些拍卖公司做假做出“特点”了。有的公司专门到景德镇去购买高仿官窑器;有的公司专门拍宋代“五大名窑”;还有些公司整天在媒体上吹嘘自己拍了几个亿,目的是吸引藏者来送藏品,不管藏品是真是假,来者不拒,图录费、宣传费、保管费......一收就是一大堆,少则几千,多则几十万。有些藏品按照拍卖标的百分比收费,自然十分昂贵,藏品是否拍出去没有保证。拍卖书一印许多本,重得拎不动。拍卖会没开始,它便赚了上千万……原来拍卖公司的规则上有这么一条:买方发现是赝品,只要有两个国家级专家书面鉴定,可以退货。现在这一条没有了,改成了买家应在拍卖日前,对拍品进行审验,并对自己的竞拍品负责。也就是说拍卖公司不负责任了,东西你自己看……这样一来导致了一些拍卖公司肆无忌惮地拍假货。因此藏家不要过分地相信拍卖公司,相信报刊广告,以及“软广告”,所谓“软广告”就是拍卖公司在给了杂志广告费后,杂志社再赠送一篇不要钱的吹捧文章,这些文章自然是拍卖公司自己人写的,这仿佛已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格式。眼下不少杂志,均成了这些公司的“吹鼓手”,这就是钱的“魔力”。中宣部、国家新闻署对报纸和杂志有明文规定,不得做“变相广告”,这一条在这里行不通。
<二>
我插过队、当过兵、做过水手,当过警察,当过记者,搞过音乐,写过剧本。特别是记者,当的是政法记者,要知道这门记者是不好当的,不是跟白的打交道,就是跟黑的打交道,十多年风风雨雨,解决不完的是是非非,时间长了,觉得太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文物,觉得她很美,玩得轻松,愉快,觉得“与人打交道是非太多,与文物打交道只有真假,没有是非!”,还能使我在玩乐中学到不少历史知识。古代的文化艺术太有魅力了,藏界之外的人不知道,只要搞了收藏绝大多数人是不会回头的,其中有无穷的乐趣!不过我当初想得简单,认为与文物打交道没有是非,其实不然,古玩是人玩的,人为的事非绝不亚于我当政法记者见到的。就目前来讲,我国有两个方面值得骄傲,一是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二是灿烂的历史文化,我抓住了后一点。英国一家电视台记者采访我的时候,我就说,我们的楼房也许没有你们的高,我们的马路也许没有你们的宽,我们的汽车也许没有你们的漂亮,但我们的光辉历史、优秀的文化和遗产,这些文物你们没有把?!英国记者听了连说OK,着实让我快乐了一下!但是回头又想,我们的历史那么长,文化那么灿烂,其它方面为何落后人家?思考一下就知道了:古代中国人勤劳、勇敢、智慧、认真的精神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古人办事认真,所盖的房,所造的物都那么一丝不苟,独具匠心,到皖南看看,几百年的建筑仍然完好地耸立在那儿,可是现在是什么模样?一会儿这儿屋顶坍塌,一会儿那儿煤井爆炸……文物真品摆在那儿越看越美,假东西越看越丑。我喜欢青铜器、金铜佛、古陶瓷,就青铜器而言,全国有这么多的厂家在仿,有的运用了高科技,可总是仿不出那种感觉,关键是心态不健康,急功近利……大家都喜欢文物了,说明人们的文化水平在提高,人一辈子光有钱不行,既要富又要贵,许多人是看不起那些只有钱没有文化的人。富而不贵活着也受累,别以为你住着别墅,开着“宝马”,脖子上挂个麻绳粗的金链子,人们就瞧得起你了?人一定要有文化,既要富也要贵。收藏文物不失一种陶冶情操、培养你“贵”的好方法,因为文物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譬如某专家在电视上论瓷器款识时就把款识的识(zhi)字念成了认识的识(shi)字了,面对正宗的古代老东西,我们现代人其实都是很浅薄的。鉴定古玩就得学习广博的知识,任何形成条件反射,就象看见五星红旗在迎风招展,好东西会让您的心情顿时阔朗。万物的进化都有一定的过程与根据,您去参观了潘家园的庙会就会发现许多我们中国传统的东西没有落,“天桥把势”听起来有点稀松, 但那六十五岁的老汉用小指头顶起那高约十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时,大家忍不住会叫好。所谓的中幡就是中国古代的旗帜,俗称耍大旗。鉴定古玩好比在这风中耍好碗口粗的毛竹旗杆一样不容易,得有真知灼见。看那老汉与五个弟子们各有一套绝活,或以脚踢 ,或拿大顶 ,更有甚着单手顶着翻起了空心筋斗,这不单单是熟能生巧,首先得有一副扛得起大旗的身板。学习鉴定每一件传递着古代那个时期信息的古董,得靠悟。
<三>
做为一个收藏爱好者,进入藏界,首先要把文物和古玩及旧货搞清楚,这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文物应该是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古代遗留下来的器物,没有文化价值的东西不能称作文物。这一点不仅收藏界有些弄不清,连有关部门也比较模糊,有的人跑到农村去收把尿壶,也称文物,有的人到市场上买只洗脚盆,也称文物。我见到不少搞收藏的家里堆了一大堆坛坛罐罐的各种旧货,仔细看看基本没有太多的文化价值,这不能称是文物收藏,文物收藏要有精品意识,不要认为时间越长就越有收藏价值,清末民国也有值得收藏的东西。过去值钱的东西现在仍然值钱,过去不值钱的现在仍然不值钱。也不要认为你收藏的东西多就是大藏家,你的藏品少而精,哪怕你有一件稀世珍宝,你就是大藏家,国家博物馆那个“司母戊鼎”是你的,你就是位大藏家。当然,那个鼎是国宝,不可能是你的,我只是比喻一下。完整器有收藏价值,一些残品也有收藏价值。江苏有个古陶瓷研究会,有一批研究青花瓷片的高手,他们能将这些瓷片的年代、质地、工艺、画意讲得十分透彻,他们每年都要组织专家去考察窑址,举办一次“瓷友雅集”,取得第一手资料和共识,所以假货是逃不过他们的眼睛的,许多专业人员远远不如他们,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提倡。鉴定任何东西都得掌握其发展规律,人类最初挤在大山洞里,围着火堆烤烧着集猎的野兽 ,而后为了需求一点私密空间 ,又钻凿了无数个小山洞,再后来又人造了各种石头的木头的山洞——房子,我们厌倦了集体的生活的同时又离不开集体的生活着。 我们中国是一个大集体,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是一面旗帜。
文物类型有许多种,铜器、瓷器、玉器、字画、佛像、木雕等等,首先看你喜欢哪一种类型。不能样样收藏,最好是专题收藏。铜器大气磅礴,瓷器绚丽多彩,玉器玲珑剔透,佛像千姿百态……初学者眼睛不能总盯着夏商周的青铜重器,以及几百万、上千万元的明清官窑。我可以给你们介绍一点目前清代中晚期的民窑青花和彩瓷,价格还没有上去。这类东西,既有艺术性,又有观赏性,也容易鉴定,虽然增值速度慢一些,但是它在增值(这里指的增值速度只是与其它文物相比)。几年前一个清末的花瓶才几百元,现在基本上上千了,好一点的已上万了。初入此道的朋友不妨可以试试,等你尝到了甜头,对文物有了较高的认识,然后再加大投入。也不要眼光总盯在高古瓷上,这类瓷器,不易鉴定,真假难辨,市场也小。没有很深功底的人是不能玩的。此次我北上,就亲眼看见一位名气颇大的研究员,在向来者介绍几件唐宋时期的高古瓷,那几件瓷器百分之百是赝品,可他却口口声声说多么真、多么贵。专业研究人员都“走眼”,何况业余爱好者?当然,高古瓷自有高古瓷的魅力,古朴、神秘、造型丰富、釉色莹润,从长远来看,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这就要看你的鉴定水平,否则,就会栽大跟头。我国有不少优秀的高古瓷藏家,也有不少鉴定高古瓷的高手,他们的眼力很好,非一日之寒。另外就是一些明清时期的小铜器,包括一些铜胎珐琅彩,现在价格也没有上去,估计过不了几年也少见了。还有一些被遗忘的村落。老屋的墙上依稀可见这样一段标语“打倒一切牛鬼蛇神 ——茶寮人民公社” 虽然那个时期是许多人的梦魇,然那个时代也有许多精神财富值得回味。文革瓷的一些精品在岁月荏苒中脱颖而出,也是值得收藏的。
<四>
我所讲的是大众收藏。现在一些收藏者喜欢跟风跑,就字画收藏而言,不论此人水平有多高,只要有名就行了,名人字画名在前,这样做是危险的,就像有人说:“中国人用耳朵买画,国外人用眼睛买画,专听名人的”。如一名书画家名气很大,地位很高,功底不怎么样,是经不得历史考验的,人一死价格会很快落下来,要用历史的和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分析一个艺术家,不要用商人的眼光去看待,因为你是在收藏,而不是在倒卖。做生意可以,买别人喜欢的东西,收藏要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过去认识一些书画家,十几年前名气很大,求他一幅字很难,现在不行了,二百元钱卖不出一张,原因是他本人文化修养、素养、审美水平都不高,人品也不好,写到最后,不知道什么叫美了,乱了。有一名书法家名气很大,常常是一手抽烟,一手写字,态度极不认真,过去字写得真不错,名气大了,有钱了,开始鬼画符了,结果怎么样,门庭开始冷落了,字在退步,价格却在上涨,谁还想要?因此,我们一定要选择那些艺术功底深厚,人品又好,目前价格还不太高的作品收藏,完全可以保值增值。收藏者本身也要有艺术修养和超前意识,不能跟风跑。某一画家,一个偶尔的机会画的价格拍得很高,你就以为这个画家不得了了。是不是有炒作?是不是还有其它情况,你也不清楚,要多动脑子,不懂应多请教懂的人,用别人的智慧来武装自己,既不花钱,又省时、省事。不少人不懂却愣撑是内行,仿佛问了别人自己就没脸面了,其实并不是这样,要脸面买一大堆假货,总不比不要脸面买的全是真货好。目前,前代书画艺术品堆起了巨大泡沫,价值虚高,甚至波及近代,使近代书画也开始产生泡沫,特别值得注意。
<五>
目前我国的艺术品市场,可为战国时代,硝烟弥漫,假货泛烂。可以说每一个收藏家和鉴赏家在这方面都有过深刻的教训。我可以说用惨痛来形容我自己。收藏文物没有买过假货的人几乎没有;搞鉴定的人没有“走眼”(古玩行把买错东西称“走眼”或“打眼”)的几乎不存在。我曾问过国内的几位鉴定大家如史树青、耿宝昌、杨伯达、张浦生、马承源……他们的回答都十分肯定:当然走过眼!因为我国的历史太漫长了,文化遗产太丰富了,造假的水平太高了,没有走过眼几乎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水平高的,走眼少一点,反之多一点。就青铜器而言,人们都说宋代就仿制了,实际上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开始仿了。春秋战国时仿品是什么样的?恐怕谁都难以见过。我就遇到一个博物馆的研究员,问他鉴定文物走过眼没有?他回答说:“绝对没有”我说:“老兄你那个绝对是绝对错了”。他不承认,我就将他看过的东西拿到北京进行会诊,结果绝对错了。我鉴定文物也曾走过眼,买过一些赝品,国内许多大的媒体均登过我的藏品,刚登时沾沾自喜,《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整版登我的藏品,还了得,全国少见。现在看看上面确实有一些赝品,所以说搞文物收藏和鉴定的人千万不能狂傲,自以为是,要敢于否定自己,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才能进步。最近网上就有质疑我的文章,人家说的有道理,我立即虚心接受。收藏界有这么一些人,谁都瞧不起,说张三是“瞎子”,说李四是“耳屎”,就自己的眼光好,凡是这样的人,都搞不好收藏的。我见过不少家里摆满了赝品的“收藏家”,绝大部分属于此类人。前些日子我去南方某大城市,帮两位收藏爱好者看东西,我说他两房间瓷器都是假的,他跟我辨,说自己上了许多次学习班,我说他理性可以,感性一点也没有。如果全是真的估计十个亿,拿一个去知名拍卖行参加拍卖,也不会住这个破房子,只卖一件不会影响你收藏吧?这类“藏家”国内成千上万,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难怪现在的作假人日子越来越好,因为他们有一大批“忠实”的买主。我们称这些人是“扶贫办”的。我旁边的另一位收藏者叫他住嘴,说王老师的话很有道理,你就是没感觉,悟性不行。说得那人不吭声了。随后他又请我到他家去看看他的藏品,结果一看更假,宋代五大名窑“精品”上千件,各个都“值”几百万。我扫了一眼就出门了,他感到奇怪,自己这么多的“国宝”,王老师怎么看一眼就走了,还好,旁边人帮我解释:有人叫王老师有急事。其实我没什么事,旁边人看到了我的表情,为我下了个台阶,我不能表态,因为他用去了毕生的精力,说好,违心,说不好,怕他得病,说不定还要挨骂……江苏有位“藏家”家里摆了两房间的官窑瓷,不是搁在人们常见的博古架上,而是整整齐齐地摆在像超市的货架上,地方小货太多,只能这样摆放。我说他东西不对,他说我不懂,是“瞎子”,在路上见到我头一昂理都不理。后来我收回我的话,他又对我客气起来,天天要烧红烧肉给我吃。看,说假话还有红烧肉吃!我到珠海给一个台湾人鉴定藏品,他把我当皇帝看待,给我上菜的盘子是“大明宣德”青花盘,喝酒的杯子是“成化斗彩鸡缸杯”,用的筷子说是光绪皇帝用过的。山珍海味让我吃,吃完饭,我说他的东西不对。第二天一早醒来就发现另一张床上台湾人失踪了,只好自己买机票回来了。
自己吃些亏不要紧,要紧的是,他几千万人民币打水漂了。还有一位企业家,买了几尊佛请我去看,本来是请我去鉴定的,他却给我上起了课,滔滔不绝讲了两小时,其实他心里根本没有底,花了大把钱,怕我说不对,想用他的认识来感染我,让我说好,他这种矛盾的心理,实在让我有口难开。其实那几尊佛,有的是尼泊尔仿的,有的是藏人用传统工艺做的,很能迷惑人。我只说了一句话,目前尼泊尔和西藏做的藏传佛像,可以以假乱真,他回了我一句,我这个跟那个不一样。其实,他根本没有看过西藏和尼泊尔做的佛像,搁在眼前的就是,他却不知道。这类的例子我可以举出很多。
<六>
搞文物收藏的人首先要有文化,要懂得历史知识和文物知识,缺乏这些是不可能成为收藏家和鉴赏家的,理论知识容易解决,课堂上、书本中都能学到,关键是实践。要跑市场,跑工厂,也要跑博物馆,要谦虚多请教。要请教那些真正有水平的鉴赏家,专家找错了,你会一错再错。我最近看了一批东西,是一个企业家用重金购买的,他说×××、×××专家看过了,结果几位水平更高的专家看了,全是赝品。我可以直率地说博物馆里不是每个研究员都能鉴定文物,一些研究员只是研究理论的,要找一些有实战经验的研究员看东西。在收藏热之前,有些研究员只是在馆里研究理论,或搞些考古研究,很少接触民间藏品,收藏大潮突然来临,面对民间没有见过的真品、赝品、仿品和稀奇古怪的臆造品,他们也没有底,“标型学”和“眼学”失灵了。左一点的人会把没有见过的藏品枪毙,右一点的会将其视为珍宝,我就多次亲眼目睹一些老专家将赝品当成真品,把真品当成赝品的。民间的一些收藏家和古玩商,有些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他们走市场,见过的东西多,有的是花钱买出来的经验教训,感性上比一般专业人员强得多。“痕迹学”经验比较强,许多专业研究人员“标型学”学的不错,不懂“痕迹学”,因为“痕迹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掌握,过去大学、博物馆没有这门功课。因此我说民间的和官方的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会立于不败之地。以上我提到的那些专家,其中一位跟我讲,他从来不去市场,去市场就会有人打他的招牌,难怪他会把工艺品当作真品,要知道市场永远是“老师”。不少文博系统专家走眼的根本原因是实践太少,理论知识很强,辨伪能力太差,关键是改革开放以前,文物是“高压线”,藏者寥寥无几,大多偷偷摸摸,赝品也不多,所以他们不需要辨伪知识。只是学学标型,写写书、讲讲课、做做文章,搞些考古,学了也用不上。改革开放后,收藏大军风起云涌,各种仿品、赝品、臆造品应运而生,他们的眼睛失灵了。我早就说过,研究员不是鉴定家,鉴定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市场中进行磨练。我们所说的三大专家,即“博物馆大”、“年龄大”、“名气大”,这“三大”十分害人,许多赝品出自他们口中,许多证书出自他们手中。许多收藏者深受其害,追悔莫及。他们大多是文博系统退休人员,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打着国家级专家的招牌,四处为民鉴宝,收受钱财,有人还自己特地印制了自己个人的鉴定证书。如果你对他的鉴定提出疑议,他会说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如果他不是扛着博物馆和研究员的牌子,他的个人意见只是废纸一张。这些人的所做所为严重扰乱了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现在许多收藏者已经觉醒,这些专家已受到人们的唾弃,被赶走的事情经常发生。
说实在的,现在的造假水平越来越高,品种愈来愈多,优秀的专家也有走眼的时候,因此专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眼力,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要。目前,我国市场上的仿品主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照图仿制;二类是照物仿制;三类是臆造,所谓臆造就是造一些没有“标型”的东西,或对一些有“标型”的东西进行改造。后两者极容易蒙人。眼下市场上冒出许多“哥、官、汝、定、均”五大名窑精品,不少是仿制的,有的却堂而皇之上了拍卖公司的图录。民间有没有五大名窑精品?回答是肯定的,有!会不会有这么多,回答也是肯定的,没有。大量赝品的出现,专家不负责的鉴定,对拥有真正五大名窑藏品的藏家来说也是一个打击。有些专家扛着老牌子,带着老观念,整天呆在家里给人看东西,不去市场,怎么可能不走眼呢?鉴真也要鉴假,鉴假就要上市场。眼下浙江人在狂仿官窑、哥窑、龙泉窑;河北在狂仿定窑;河南人在狂仿汝窑……这些老窑口的附近,可以说是彩旗飘飘,烟云袅袅,你要什么型,他就给你仿什么型,你要什么纹,他就给你仿什么纹。安徽某些玉器仿制厂做“鸡骨白”,你要几层熟,他就给你几层熟;景德镇仿古瓷就不用说了,不知道这些专家知道不知道。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国内一些博物馆出具的仪器测定意见,有时真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曾看过一家博物馆出具的鉴定证书:经测定藏品的釉胎化学成分与宋代作品基本相同(或接近)。仅供参考。得到这样的证书也不贵,1000元一张,不懂的人会说,看看,我的藏品不仅给专家看过,而且还进行了科鉴,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不就是真品吗?不少人拿着这样的证书到处宣传,少数专家也拿着这样的证书为自己的“眼力”佐证。其实,作假人也不是傻瓜,他们不懂得化学配比?不知道到宋代老土坑里挖点胎土?博物馆是发了点小财,但危害是极大的,一蒙一个准。目前我国的文物鉴定靠的是“目鉴”和“科鉴”。我认为就目前来讲,“目鉴”的准确性要比“科鉴”大,“科鉴”只能作为“目鉴”的辅助。下面我还会谈到这个问题。
<七>
现在收藏界有一个怪现象,越是眼光差的专家越是有人找,因为他会夸你的东西好。其实到最后是害你。金申和黄春和先生鉴定佛像的大家,眼光一流,可找他的人越来越少,因为他说实话,其实他是在爱你。民间有一批很有文化、眼力十分好的鉴赏家,其经验和理论水平远远超过一些专业人士。可遗憾的是他们没有任何头衔,自然找他们的人不会太多,这就是文物鉴定中的矛盾。国外的许多文物鉴定委员会有专业人员,有业余人员,还有一部分是商人。因为商人走市场,稍有不慎就会亏本,所以许多人水平很高。英国佳士得的鉴定家,有的什么名头都没有,看起东西来却是好样的。文物鉴定家和作家、作曲家有些相同,没有灵气你就是拿了个文凭也没有用。北京、上海、南京古玩城里,眼光高的不少。我国的一些文物鉴定机构大都由清一色的研究员组成,这些人对馆藏文物认识考古发现总结还可以,鉴定民间藏品,实在不敢恭维。有人提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任务虽然不是为民间收藏者服务,但是个别委员扛着这个牌子四处为民鉴定藏品,有的还在古玩市场摆起了桌子,开起了“堂”,鉴定对了还可以,错了不是给国家抹黑吗?国家有关部门应重视这个问题。少数文博系统的专家给收藏界增添了不少麻烦,最近出现的几起风波都是这些“专家”造成的,“元青花”一下子冒出几百个,鉴定书一出就是几十张;某企业家买了500万的假玉器,专家说值一个亿,你发了!某地除了一批南北朝石雕佛,专家去一看全是真品,当地政府喜出望外,差一点掏钱成立艺术馆,河南爷孙三代在仿的陶器,博物馆当真的买;外商带几个仿青铜器出海关差点把人家抓起来坐牢……总之洋相出尽,令人不可思议!而一些下岗工人到农村收几只旧罐子卖卖,硬说人家倒卖国家“三级”文物……眼下去博物馆要求鉴定的人与往年相比越来越少。“专家”信任危机已经弥漫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空。人们没有忘记伊拉克战争,一位专家在电视上对全国人民说,美军马上就要进入巴格达了,最艰苦的巷战马上就要开始了,结果老百始没有看见激烈的巷战,二三百万伊军已全军覆没了!!这就是我们专家观念陈旧,脱离实际,不懂得现代战争的特性与科技进步造成的。
我国文物鉴定机构目前比较混乱,所以让制假者有机可乘。我认为国家应该成立三级文物鉴定委员会,即国家、省、市委员会主要有专业研究人员组成,吸收部分优秀民间鉴定家,主要负责馆藏文物的研究、鉴定,考古发现和文物征集,因为民间专家见多识广,主要是防止博物馆里征集到赝品;这个委员会由国家文物部门领导;民间收藏的文物由国家、省、市文化部门成立鉴定委员会,主要面向广大民众收藏爱好者及收藏市场,以民间鉴定家和部分优秀的官方人士组成,因为官方人士真品见得多,理论性强,可以提出指导意见。收藏者对市一级委员会鉴定存有异议可以提请上一级鉴定委员会进行复议,直至国家委员会。各级委员会成立后,应到司法部门备案,鉴定意见和证书受法律保护,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赝品,调整目前混乱局面。国家级鉴定委员会人员组成应该吸收全国文博系统的优秀人才,而不是清一色由北京地区专家组成。现在有一种糊涂认识,仿佛北京地区的专家都是国家级的。研究员就是研究员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你在什么地区工作应一视同仁。况且有大宗藏品,如古陶瓷、青铜器、玉器、紫砂、木雕等等等等并不产生在北京。当地的专家有很高的水平,他们的才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文物鉴定专家只有水平之分,没有大小之分。最近我看了几本杂志,只要是北京的专家,不管你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被带了“国家级”、“权威”的帽子,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有些“权威”年龄过大,话都说不全了,眼睛东看不清东西了,还在为人们鉴定文物,时常出现差错,闹出不少笑话。这些人曾对国家的文博事业做出贡献,应该把他们“供”起来,有什么活动请他去剪剪彩,讲讲话,不能再参加实际工作了。上述问题的存在,南方的许多专家不服气。我只是为他们说出来而已。
<八>
专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像是法官,判错了会出现冤假错案,不仅使老百姓精神上受到打击,而且经济上也会受到损失。我总结了一下,目前我国的专家有五大类:一、实战型专家,此类专家能理论联系实际,眼光是好的;二、理论型的,这类专家整天不出门只研究馆藏品,书读了不少,每年能出不少书,看东西不行;三、极左型专家,见什么毙什么,一是不承认民间有好东西,二是左不会犯错误;四、老好人专家,怕得罪人,见什么都说好,这种专家现在很吃香;五、腐败型的,此类专家只认钱,不管东西真假,给钱通通好说。当然还有“复合型”的,即:眼光既差又老好人等等。我粗算了一下,四种专家每天每人只为藏家看一次东西,全国每天就会出现不少赝品,几年之后,我国收藏家手中将有成千上万的赝品,赝品多了也就“假作真时真亦假”了,正如清华大学一位教授说:“中国历史文化的符号安全遭受了破坏” !有人说,有些专家是在给收藏界添乱,是在给中国文化抹黑。此次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增补了不少年轻有为的专家,但并没有将一些人士调整出局,也犯了平衡照顾的错误。另外就是轻视民间,其实民间有许多理论联系实际的鉴定高手,而一位领导同志却说这些人不具备当委员的条件,不知他是根据什么得出的这个结论?去年文化部就准备成立一个“中国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个别领导就不高兴,结果流产了,导致艺术品市场越来越乱,仿件不断增多。文物鉴定不能垄断,会出现腐败,问题不仅是在文博界内部出现问题,而是涉及到广大藏家的利益了,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做坏事,你不管还不让人家管,坏人岂不是胆子越来越大,艺术市场现在混乱的局面就是不管不问造成的,说轻一点是不作为,说重一点是姑息养奸,历史会对这一时期的混乱有一个说法。有人要成立中国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专门为老百姓鉴定藏品,委员大都由全国著名民间鉴赏家和全国文博系统得一些实战型专家组成,委员不论学位,不分地域,不分年龄,只要你有真才实学,为人正派都可能被吸收。所鉴藏品必须由三个以上委员签字。此想法得到全国收藏界同仁的拥护。我认为这也是件大好事,两条腿走路要稳些。国家文化文物主管部门应该积极支持,并给予指导,使我国民间藏品鉴定有组织可找,有章可循,不会再出现乱“投医”现象,继续混乱下去。前些日子北大资源学院成立了学术机构“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吸收了全国一些优秀的实战型专家,文化部市场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在京成立,标志着国家对这个已经开始重视了,这个市场即将被规范了。这是时代的需求,可以说它的成立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件很好的事情。这样一来国家就形成了三大委员会“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大委员会一是文物部门的;二是文化部门的;三是学术单位的。可谓各有千秋,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要负责文博系统内部的考古发现,文物征收,文物定级等,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主要对市场负责,中华民间藏品委员会主要负责学术研究,疑难杂症解读,各负其职,并不矛盾。相信会对目前混乱的局面进行有效的遏制。如果不这样做,我想第四次收藏热过后,很难再会有第五次收藏热,去年下半年我国艺术品市场下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假货太多了,谁还敢伸手?!
<九>
文物鉴定除了要理论和实践结合外,重要的一点要有灵气。我国的许多作家,并非来自大学中文系;我国的一些作曲家,写出的旋律很美,并非音乐学院的高才生,灵气这玩意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同时它同艺术一样,只能因人而生、因人而亡,不能传承,但技术确是可以传承的。现在是高科技时代,每件文物的时代特征和必须具备的条件都能仿出来,但感觉、气息仿不出来。为什么一些鉴定高手,眼光一扫就知道你的藏品是真是假,有人不信,我相信。我不是自夸,有一次一个收藏爱好者请我到他家鉴定瓷器,为了考验我,他将他的藏品放了一地让我看,我看了一下,挑出三件放在桌子上,说这几件是真的,剩下的全是假的。他夫人听了这话,顿时鼓起掌来。我顿时愣住了,她鼓什么掌?原来那三只罐子是她从娘家带来的,祖传的。其它的全是她老公近年来买的。灵气来自哪里?来自勤奋、多看、多问,再加天份,久而久之,你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感性,这种感性与理性一结合,真货假货一看就明了。因此我常说“真东西会说话”。另外,假东西也要多看,鉴真也要鉴假,特别是一些没有“标型”的高仿臆造品,许多有多年收藏经验的人都在这上面栽了跟头。这几年,我可以说跑遍了祖国大江南北,结识了不少仿制厂厂长,掌握了不少知识,包括瓷器、铜器、佛像等等,有人说我整天和假货打交道,可能是在贩假,要知道,不和这些仿品厂人士打交道,怎么知道过去买到的和见到的是赝品?我说的不是一般商店和地摊上的仿品,而是一些高端仿品,有的仿品是在“专家”指导下仿制的,市面上是见不到的。现在这些仿品已出现在欧洲、美洲、东南亚和我国港台一些地区,甚至出现在高端拍卖行。如:清宫廷玉玺,拍卖层出不穷,我们知道:八国联军没有抢夺故宫,所以故宫玉玺罕有流出宫外,可国内和世界大拍卖行仅乾隆玉玺上拍就有五十多款,而且还编出了所谓流传有序的故事、文件资料等。有位台湾“收藏家”说他的藏品全是在台北买的,怎么可能假呢?我说现在月球都有人上去了,何况台湾?他愣愣地看着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本文来源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