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91|回复: 0

王立军收藏之路:不上当受骗怎能成大家

发表于 2010-7-17 21:50:4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王立军:国家文化部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央电视台《寻宝》专家;全国工商联古玩商会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荣宝出版集团艺术总监;香港中国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高级鉴定师;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收藏中国>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多家艺术院校客座教授;报刊,拍卖公司顾问。收藏,鉴定方向:青铜器、佛造像、明清陶瓷。2008年当选《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2009年获艺术品打假特别奖。是实战中磨练出来的鉴定专家。我国实战派专家的领军人物。(编者)  
    在我国收藏界,王立军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随着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民间寻宝记》节目的播出,作为该栏目专家组组长的王立军,更是以准确的鉴别能力和率真敢言的魄力树立了一个鉴定大家的形象,并因此走进了千家万户。
    然而,从走上收藏这条道路到成为一个鉴定大家,其间王立军却有着苦不堪言的经历。每每说到那些故事,他就会无奈地笑着摇头:“我搞收藏,最初源于上当受骗。”
    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王立军是《江苏法制报》的当红记者,终日里在外奔忙着采访报道。一个夏天的傍晚,他在苏州采访完毕,拖着疲惫的身子来到火车站,准备坐火车返回南京。在候车室,一个瘦弱的小男孩来到他的身边,轻轻地、求告般地对他说:“叔叔,我有只小茶壶想卖掉,这只茶壶是我家祖传的宝贝,一直没舍得卖,因为家里穷,没有办法了,我爷爷叫我把它卖掉换点钱用,你能买下它吗?”王立军一听,立即起了恻隐之心,忙让小男孩将茶壶拿来。小男孩将茶壶从包里拿出来,还不等王立军细看一眼,又开口说:“叔叔,你别看这茶壶看上去很普通,可很好玩哩!”说着,小男孩拿出一根火柴在茶壶上一划,火柴竟着了。王立军心想,这茶壶还真是神奇哟,便很大方地给了小孩200元钱,将茶壶买下了。回到家,他将茶壶洗得干干净净,当宝贝一样对待,可拿出火柴在茶壶上怎么划也划不着火了。王立军不明就里,捧着茶壶去请教专家,并讲了茶壶的来龙去脉。专家一看就乐了:“王立军呀王立军,那小男孩的茶壶上涂了一层磷嘛,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懂?”王立军立即傻了眼,他怎么也没想到那么小的一个小孩竟把他这个堂堂的政法记者给骗了。不过,当过警察,喜欢分析,推理,探索的王立军并没有因此而生气,决心将古玩市场探个究竟。于是,他开始到一些著名的古玩市场转悠、考察,渐渐地对古代瓷器,特别是古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从事古瓷盘的专项收藏。一年多内,他从全国各地收藏了明清古盘200多个。那时,国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古玩市场是个新兴市场,东西基本上都是真的,最迟也是民国作品。王立军并不懂真假,文物知识几乎为零,买盘子也完全是凭感觉,买到的古盘都很漂亮。有青花、五彩、粉彩、斗彩......,初具规模后 ,他请来南京博物院的著名青花瓷鉴定专家张浦生老师作鉴定,张浦生看了他的盘子,在他的肩膀上重重地拍了一下,说:“小王,你的眼光不错嘛,盘子全是真品!”
    张浦生老师的一句话仿佛给王立军打了一针兴奋剂,他收藏的劲头更大了,那一巴掌激励了王立军做收藏的自信心。没过多久,他搞了个藏盘展,一时间江苏大大小小的报纸对他的收藏进行了报道,还给他封了个“金陵盘王”的美称,可谓名噪江南。
    搞过古盘展后,王立军处在风光之中,一心想成为收藏大家,扩大了瓷器品种的收藏范围。他开始到北京琉璃厂、上海城隍庙、南京朝天宫等著名的古玩市场搜寻古代瓷器。当他西装革履地出现在古玩市场的时候,总有人上来拍他的肩膀,问他要不要看好东西。王立军经不住诱惑,经常会被卖主带到市场旁边的小旅馆看古玩。在简陋的小旅馆里,卖主拿出瓷器让王立军看,就着昏暗的灯光开始讲述他们的瓷器故事。故事总是很精彩,要么是祖传的、要么是窖藏的、要么是拆房子拆出来的等等,民窑大都开价几千元,官窑大都几万元,经过讨价还价,往往几千元就能买到,这让王立军感到是捡了个大便宜,没多久,他就买回了一批官窑瓷器。有意思的是,有一次他在盐城的一个古玩店里看到几件东西,怎么看都是真品,便一口气将东西全部买了下来,临行前,还让店主以后收到好东西全都卖给他,并留下了自己的联系地址。过了两个月,那个店主果真包了一辆车子,带了三四十件瓷器从盐城来到南京。一见面,那店主就撸起衣袖让王立军看,说自己这两个月为了帮他找瓷器在苏北农村跑了个遍,有时候不得不露宿野外,身子被虫子咬得到处都是疤瘌,还曾被公安抓去关了好几天。王立军很感动,毫不犹豫,二话没说,花了近十万元钱将那车东西一古脑儿地全部买下了。店主走后,王立军围着这三四十件瓷器看,越看越陶醉,便得意洋洋地请了五六个搞古玩的朋友来欣赏,炫耀自己搞到了一批好瓷器。不料那帮朋友看完了瓷器,一个个都不吭气。王立军顿觉不妙,这批东西肯定是假货。但他不死心,又让朋友们看那些原来在小旅馆买的东西。朋友们一个个只是摇头,仍然不吭气。王立军心里一惊,乖乖,这一屋子的瓷器原来都是假东西啊!一探讨,这才明白艺术品市场已经出现了造假之风……
王立军提高了警惕,不敢再买古玩了。他要学习,转而去博物馆看真品,跑市场看,跑文物商店看,也跑到地摊上看,比较真品与赝品的本质区别。那时,他即使看到了好东西也不敢下手买了,一是怕再买到假的,二是钱都已经花得差不多了。有时候穷到身上就只有十元钱,在市场上转到很晚,打车回家的钱都不够,坐在车里,他眼睛盯着计价表,看到九块多钱了,便赶紧叫司机停车,说“到了到了”,下车自己走回去。实际上到家的路还远着哩!第二天上班,眼巴巴地等着开工资。收入远不够开销的王立军不禁反思起来,收藏家不仅要有眼力,还要有财力与魄力,自己有魄力,却没眼力,也没有财力,怎么可能成为大收藏家?就算眼力可以提高,可搞收藏一定要有财力支撑,自己既不是企业家,又没有海外支援,祖上也没有遗产,这样下去,肯定以失败而告终。
    思来想去,王立军决定不搞收藏了。他把自己的藏品,无论真的、假的,统统处理掉了,一件也不留下,那架势,仿佛是洗心革面,从此要远离收藏界了。
    可是,时隔不久,古玩、艺术品市场却越来越火,搞收藏的人也越来越多。王立军意识到自己有可能重出江湖,但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多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眼光,不再盲目与冲动。重出江湖后,他发现了不少有价值的藏品,其中几个让他至今记忆犹新。一件是清中期青花缠枝莲象鼻大尊。它在一个朋友家里被束之高阁已经多年,早已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有一天,王立军去这个朋友家赏画,一进屋,抬头便看到了书橱顶上的这个大尊,当即拿下来察看。朋友见他喜欢,顺手送给了他。他拿回家再仔细研究,喜出望外:这只大尊高约64公分,青花色泽蓝中闪紫,犹如蓝宝石,十分迷人,上面有缠枝连花卉、画工流畅,布局合理,疏密有致,此类大尊博物馆内也不十分多见;另一件是清乾隆粉彩珊瑚红描金开窗人物山水纹瓶。这是一个拍卖公司在美国征集来的,可直到拍卖会结束,也无人过问。那时候一般人没见过这种镶金瓷器,都认为它上面的瓶口和底座是破的,才用镶金来掩饰的制品。王立军去了,不由分说地将此瓶买了回来。原来这是典型的“穿衣戴帽”之作!岂不知,乾隆年间,这累瓷器外镶金属鎏金的产品,是专为迎合欧洲人的审美情趣而制作的。
    眼光提高了,但是市场上的真品很少了——许多真品都上了拍卖会。那些年,拍卖会可以说是风起云涌,价格往往会抬得很高,王立军好不容易看中了其中的拍品也无力购买。再说,收藏陶瓷的人越来越多,专家也多,王立军不想凑陶瓷的热闹,转而搞起了青铜器和汉传金铜佛像的收藏与研究。铜器是国家明令禁止收藏的,出土的青铜器都是国家文物,比较神秘,国内个人收藏很少,而收藏佛像者大都是收藏藏传佛像,汉传佛像算是收藏界里的冷门。王立军选择汉传佛像的原因,是因为它相对便宜,人们不大认识,有发展前途,如一尊清代20厘米左右的藏传金铜佛要一万五千元左右,汉传的也就三四千元,他有能力承受。他认为汉传金铜佛像作为佛教文化的象征,未来的增值空间非常巨大。后来的事实证明,王立军的看法是很有前瞻性的,藏传佛像虽然造型比较精美,但历史短,相比之下,汉传佛像更具有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王立军开始在全国各地收藏汉传金铜佛,他的藏品品种数量之多,藏品之美,历史的跨度之长,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明清。有些佛像得来还颇费了一番工夫。其中有一尊77厘米高的明代青铜错金银菩萨造像,他前后花了几年的时间才买到手。一次他去逛古玩市场,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古玩店里有一尊佛像,造型优美,具有神韵,心中窃喜,装着很随意地与古玩店老板聊起天来,得知那是店老板的一个画家朋友放在店里寄卖的,卖价12万元,可摆了好几年了也无人问津,老板也不懂这尊佛像是真是假,有人说是真的,有人说是假的,把他都弄糊涂了。见王立军想买,隔壁店的老板极力反对,说这是假的,不要买。王立军趁机对那个店老板说,你看,都说你这是假的,卖给我算了,我拿回去研究研究,假的算我的。那店老板知道王立军是专门收藏佛像的,可心里就是没有底,他怕万一是真的,这东西有价值上百万,12万岂不是便宜了他?若是假的,王立军可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收藏家,身兼收藏家协会会长,又岂不是送给他一个行骗的把柄,以后怎么见面?就这样,一晃一年过去了,王立军也没能将那尊佛像买到手。但王立军不死心,隔三岔五地去磨,还经常带些美术学院的老师学生去画这尊佛像。功夫不负有心人,磨了两三年,店老板终于同意将佛像卖给他。可当王立军将佛搬上车,准备离开时,只见店老板又追了上来,将装钱的塑料袋往车里一扔,又将佛像搬了下来,硬是不肯将佛像卖给他。王立军从喜出望外到失落至极,只好感叹自己与此佛像无缘,也许永远失之交臂了。一晃两年过去了,一天王立军却在另外一家正在装潢的古玩店里看到了这尊佛像!店老板还是那个店老板,佛像还是那尊佛像!佛像被摆在角落里,浑身落满了尘土。那一刻,王立军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欣喜,对店老板开始了新一轮的软磨硬缠。这时的店老板,对于这尊除王立军外别无买主的佛像也完全没有了把握,于是很干脆地卖给了他。佛像到手后,王立军对它进行了研究,发现它果然是一尊稀世珍宝——此佛背面有隐隐约约的款识,为“邓宏万历年制”,款识为缪篆。据清代《缪篆分韵》介绍,缪篆是以“说文解字”为基础,对传统书写方法进行美化和夸张的铭文,在规整篆法和笔意前提下多以个性化出现在艺术品上,具有慎防他人伪造和制造者本人识别的特殊性。宋以后,该类铭文只偶尔出现,因此十分珍贵。据查,邓宏为万历皇帝母亲的弟弟,无疑佛像为皇亲定造,极为罕见。正因为这尊佛像是皇家订造,所以与我们一般常见的佛造像不一样,很难看懂。由于王立军的博闻强识,刻苦专研,不仅对普通产品有着深刻的了解,对疑难杂症也能辨其真伪。因此,《人民日报》曾用整版篇幅以《王立军的藏品》为题报道了他,这在建国50年来是绝无仅有的;香港《大公报》也用整版的篇幅介绍他的藏品。此外,全国几十家报刊杂志竞相发表了有关他和他的青铜佛像的报道,声势浩大,使王立军在藏界的名气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有人看了报道后提出了质疑,说他收藏的金铜佛像中有赝品。王立军根本不相信自己的藏品中会有赝品。他据理力争,汉传佛像自己研究早,国内认识的人并不多,再说,汉传佛造像在国内并没有多少市场,一般仿造的佛像基本上都是卖给美国、欧洲、东南亚人的。但他不知道,正是由于国内各大博物馆少有汉传金铜佛像的标本,研究金铜佛像的专家也少,仿造的东西也没人能看得懂,他王立军自然也不例外。后来王立军到香港一看,原以为自己独一无二的几尊金铜佛怎么会从香港冒出来?再到国外,国外也有一尊。时间长了,这样的巧合多了,王立军才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金铜佛像藏品中原来也有赝品,当初别人的质疑是正确的。因此他常说,世界上没有不走眼的鉴定家,认识到错了,才是进步的开始。
    在收藏汉传金铜佛的同时,王立军也收藏青铜器,一次,有人请他去到农村看一件藏品,说这件藏品是从一个自然水库捞出来的。据介绍人说,这一年遇到干旱,水库干了,才被发现的。王立军来到村子里,一看,是件商代的大尊,此尊体积硕大,口径就有一米左右,咋看上去,几乎没有什么问题,立即买了回来。回家后稍加研究,就发现这件尊是仿造的,那造假的技术甚是了得。后来才知道,那是江西仿造的新产品,与原先所看过的河南造、山东造、江苏造不一样。范线都造得非常逼真,所以使许多人打眼。一次,有位交通局工程师请王立军到他家去鉴定青铜器,王立军说他的东西是假的,他死活不承认,说这是推土机驾驶员在修高速公路时从土中推出来买给他的,还能有假。王立军告诉他,一定是古玩贩子安放在推土机驾驶员那里的地雷,专炸你们这些轻信故事的人。那人还不相信,怀疑王立军眼光有问题,王立军干脆把他领到自己家,让他看看与它一样的仿品,那人才心服口服。
    陶瓷上过当了,佛像上过当了,如今,青铜器又上当了。王立军原以为自己的眼力提高了,却仍然一次次地上当受骗。他痛定思痛,心想,当个收藏家鉴定家真不容易,赝品可谓五花八门,处处都有,而且水平越仿越高,稍不留神,就会上当受骗!他停止了收藏行动,再次认真钻研起古玩鉴定知识来。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减少了鉴定的失误率。他开始写文章,毫不忌讳地把自己多年来在收藏方面上当受骗买假货的教训与追寻真品的经验写出来,呼吁人们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并且纠正过去的一些不正确的,偏颇的、错误的,甚至是倒置的理论,调整过去人们对收藏及文物鉴定的一些并不客观的理念。发表在《中国收藏》上的《珐琅彩之谜》第一次对一些专家的珐琅彩观点提出疑问。发表在《中国收藏》上的《战国龙头壶辩》对一些专家过分迷信“标型”,只重理性而不重感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标型”只能参照,不能迷信,这样容易将没有“标型”的宝物当成赝品,并指出一个鉴定家不仅要懂得“标型学”,也要懂得“痕迹学”。“标型学”可以读书、看标准器物,“痕迹学”就是要跑市场,在市场中磨练自己的眼力,鉴定家是市场磨练出来的。发表在《收藏快报》上的《鉴定鉴赏实录谈》,谈到了不能将鉴定与鉴赏混淆;《青铜器仿制之我见》,详细地谈到了我国的青铜器仿制始于春秋,这个观点只是一些专业人士提过而已,也没有人去认真研究;发表在《收藏界》上的《佛像收藏之我见》,谈到了并不被人们重视、实际上十分瑰丽灿烂的汉传金铜佛的价值。发表在《收藏》杂志上的《见真也要鉴假》,展示了他购买的十几尊高仿金铜佛赝品,提醒大家,不要以为没有见过的做得好的臆造品都是宝贝……王立军才华横溢、观点鲜明、切中时弊而且十分实用的文字像一块块石头投入了本来就暗流涌动的藏界湖面,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花,有人叹服,有人称快。那些在古玩市场中吃尽了赝品苦头的收藏爱好者们对他这个从实战中磨练出来的鉴定家更是信奉有加,他随电视台出去做节目,只要主持人一念出他的名字,下面就是一片掌声。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先生率专家到王立军府上,看了他的藏品和文章后,十分激动,称他是我国南方鉴藏界的一面旗帜。
    如今,王立军已成为我国收藏界的鉴定大家,是鉴定领域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拥有众多的追捧者。没有过去上当受骗的经历,没有坎坎坷坷的收藏之路,他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他就常常这样自嘲道:“不经历上当受骗怎么能成大家?”
  

本文来源 中华古玩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