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唐山大地震》题材特殊、涉及人类伤痛,但电影毕竟是商品,冯小刚有没有担心过会被人说是“靠别人伤痛来赚钱”?对此,冯小刚举了《辛德勒的名单》的例子来回应,表示创作之初并不担心但是已经预感到这种争议一定会有:“《辛德勒的名单》在全球票房非常高,好像国外不会有这种说法,但在中国,一定会有这种说法。”(广州日报7月18日)
就目前点映、试映情况看,冯小刚的新作《唐山大地震》效果似乎还算不错,既定的5亿票房目标亦如探囊取物,唾手可得。不过,在冯小刚一如既往地表现出胸有成竹时,此番更多出一些肆无忌惮,直接要求影院提票价,这次更是对“靠别人伤痛来赚钱”予以坚决地回击。
若单就“靠别人伤痛来赚钱”这一观点,笔者并不完全赞同。好莱坞二战片中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题材的作品比比皆是,但无一例外走的是商业化路线。虽然遭到了一些艺术表现方面的质疑,但陆川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南京,南京》在票房上也有不错的斩获,似乎也不曾有过此番这样的质疑。不过,这些并不能成为《唐山大地震》可以一味追求商业收益的理由。
华谊兄弟对外宣布这部电影的投资预算是1.5亿元人民币,但换了别人这部电影不一定能够拿下来。无论是在唐山,还是在汶川,所拍的大场面戏,参与救灾演出的解放军基本上是无偿出演;另外唐山市政府不仅出资6000万元,还出人出力配合在唐山的拍摄,从群众演员到拍摄场地和外景道具,唐山方面都给予了全力支持(南方周末7月14日)。政府明着给了6000万元,如果算上出的那些人力、物力,唐山最终承担的成本绝非小数,甚至也未必就比华谊兄弟的投资逊色。
相比之下,投资1亿美元的《辛德勒的名单》走的则是商业化路线,没有信息显示,斯皮尔伯格受到过哪国政府出钱出力的优厚待遇,当然这在高度商业化的好莱坞几乎不可能。而从《唐山大地震》的由来看,率先发起并力推此项目的唐山市政府,其本意就是以此片纪念那次大灾难,只不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冯小刚对原来的主题进行了置换。
在商言商,一部商业化的电影,其追究利润最大化似乎并没有什么错。但对《唐山大地震》这个近半投资出自政府的电影而言,要么最终收益按投资比例合理回馈政府,要么理应在票房问题上有所退让,否则,于情于理又怎能服众?又怎能体现政府投资的初衷?作者:禾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