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152|回复: 4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怎样进化 跟不上节奏将面临“降维打击”

发表于 2019-1-30 06:59:5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了人工智能,这次是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大厦。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把“课堂”设在了媒体融合发展的一线。习近平在讲话时指出,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其实,探索正在进行。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上,仅一个上午的时间,一款“神器”就以媒体人难以企及的速度,生产出了186条短视频——其中97条机器生产,89条为人机协作生产。
    它就是新华社发布的“媒体大脑·MAGIC短视频智能生产平台” ,这是国家通讯社面对5G时代,在媒体人工智能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在新华社的“媒体大脑”诞生之前,媒体人听得最多的人工智能应用,当属那些看起来可能会“抢饭碗”的写稿机器人。腾讯的dreamwriter、今日头条的“小明”和新华社的“快笔小新”等,都写得了突发,整理得了数据,而且速度快得飞起。“它们把记者从简单机械的资料堆砌中解放出来,去进行更加有创意有情感的创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唐铮说。
    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的话来说,人工智能为新闻业带来了新的传播速度,新的阅读体验和新的分发机制。“如果传统媒体不紧紧抓住人工智能的发展潮流,将遭遇技术变革带来的‘降维打击’。”新华社产品研究院副院长李俊在一次研讨会上这样表示。
    要抓住潮流,也要看到,有些东西,是人工智能带不来的。
    “人能写出温暖的、有情感的文字,能用创意拍出构思巧妙的画面。人在新闻中表现出艺术力、表现力和洞察力,是机器短时间内无法企及的。”唐铮表示。机器难以厘清复杂事实背后的真相,也难以对事件进行深度解释,调查和监督的职责,依然要由人来肩负。
    挑战,也已出现在眼前。
    唐铮说,在过去,新闻的制作与分发是一体的,媒体人筛选出报纸的头版头条,为电视节目精心排序,从而实现议程设置,影响公众看什么、想什么和怎么想。但如今,“算法+社交”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内容分发,过去被动的受众成了主动的用户,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这样的机制之下其实被削弱了。 “新闻分发更加分散化、个性化,对新闻的输出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也要随时代而动。”现在的问题,可能恰恰在于新闻业还变得不够快。唐铮指出,新闻要更加柔软,更具故事性,更加情感化,才能打动人心。
    学界和业界,都要通过不同的路径探索人工智能时代下如何“好好说话”。唐铮建议,业界可以继续大胆探索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比如线上线下相结合,比如引入VR、AR之类的新技术,比如打造更具互动性的新媒体产品……而学界,则要不断寻找、固定新的世界观下能够表达新闻的方法论。双方形成良性互动,来真正提升新闻业舆论引导能力。
    (科技日报北京1月29日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30 07:04:31 | 查看全部
都在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1-30 07:04:43 | 查看全部
我能落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2 14:13:33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12 14:13:41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