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2-2 10:54:42
|
查看全部
转变训练理念,追求科学高效
除了训练方法的创新,科技手段的应用也让训练理念发生了转变。有了科技作支撑,队伍的训练不再像以前那样“凭感觉、凭经验”,每天训练的时间、强度、有氧和无氧的比例、对身体产生的效果以及训练后的恢复等都会通过数据监测而一目了然。
“冠军模型”的出炉为各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所谓“冠军模型”,就是借助科技装备,通过分析世界优秀冰雪运动员的运动数据,为我国运动员的选拔和训练提供借鉴,明确目标。
据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磨合,对运动员关键指标的采集汇总已经形成了制度,定期反馈科技辅助训练收到的成效,以进行及时的调整完善。越野滑雪国家集训队副领队许猛介绍说,教练团队会根据监测和储备的数据,制订和调整训练计划。“每个月都有小结,每个季度再进行回顾,反馈制度的建立让科技助力更加有的放矢”,他说,“如果运动员的训练数据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提升,整个团队就会在一起作总结、找原因。”
洪平说,冬奥会“北京周期”的备战思路,从原来单纯强调“大运动量训练”,到现在更注重追求科学高效,“要根据不同运动员的身体实际,有针对性地调整运动量和运动计划”。此外,科技含量高的医疗、康复、营养等保障工作的建立健全也在为队伍训练保驾护航。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国家集训队科研教练陈素峰认为,利用科技力量助力训练备战已经成为共识,但是认真刻苦的训练依然是根本。“科技力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训练效率,保证训练效果,但同时‘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刻苦训练必不可少。”
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整体效能
与冰雪强国相比,我国冰雪运动科学研究起步晚,研究领域窄,需要加大投入、联合攻关,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助力和科技支撑。“以前在训练中发现了问题,我们却不了解有哪些先进技术可以解决,实际上是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洪平坦言,加强国际合作,整合国内外可利用的资源,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是关键。
去年11月,跳台滑雪国家集训队女队前往瑞典集训了13天,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在风洞实验室进行模拟训练。对空中飞行姿势等要素的把握,需要空气动力学理论做基础。在两次风洞实验中,运动员探索如何在空中控制身体、调整飞行姿态的方法,有了不小的收获,也为本赛季的训练和比赛奠定了基础。
在“开门备战”思路的引领下,体育科研领域的开放与合作持续深入推进。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已经与国内外多所高校、高水平研究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合作,约150家单位正积极参与到北京冬奥会的科技备战工作中。
许猛认为,科技的力量节省了选材和育材时间,为项目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科研意识的形成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冰雪项目训练备战的大环境,将对项目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本版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01日 10 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