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2-13 20:51:26
|
查看全部
他们发明了没有先例的半刚性结构沉管。
防水是沉管隧道的生命线。要保证它在120年的设计使用寿命内滴水不漏,设计方案时就必须考虑周全。以往,世界上的沉管隧道只有两种结构:一种是“刚强”的整体式沉管,适合硬质地基;另一种是“柔韧”的节段式沉管,适合软土地基。按常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所处的海域地基较软,应采用后者。然而,“深埋”的特殊性又带来了两难——由于隧道顶上的荷载相当于常规工程的5倍,若用“柔管”,其可转动的“关节”就成了薄弱点,十分容易破损。针对这一情况,建设者创造性地采用了“刚柔并济”的半刚性结构,如今已埋至海底的33节、每节长达180米的管节便是依此思路量身打造的。
他们设计出全球独有的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方案。
“最终接头”,相当于桥梁建设中的“合龙”。国际上惯常做法是让潜水员在水下用模板连接起两头隧道,再在中间浇筑混凝土。若照此建设港珠澳大桥,就需一群潜水员在近30米的深水中连续作业至少半年,不仅可能带来人身风险,还会对海上交通造成影响。重压之下,建设者想到“可伸缩沉管”的办法——液压推进的可逆式最终接头,在安装时可沿隧道自动展开。最终,在多个行业鼎力配合下,方案得以付诸实施,只花一天就完成了安装。
人工岛快速成岛、海底深埋沉管隧道、海上装配化桥梁、海洋混凝土结构耐久、跨海集群工程技术标准……在港珠澳大桥筹备与建设的10多年中,建设者们相继克服了一道道世界级难题,筑起了工程建设史上一座高耸的丰碑。
港珠澳大桥是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座座重大工程的建成、一系列“世界之最”的诞生,我国交通基建水平已经整体站上“高原”、领先全球——
一架架“中国桥”气贯长虹。四川干海子特大桥,世界第一座全钢管混凝土桁架梁桥;鹦鹉洲长江大桥,世界跨度最大的三塔四跨悬索桥;湘西矮寨特大悬索桥,创4项世界第一……近年来,我国将世界上近一半新建的大跨度桥梁收入囊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桥梁博物馆”。
一条条“中国路”绵延千里。横贯东西的沪蓉、沪渝、沪昆3条主骨架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桥隧比高达82%的“云端天路”雅康高速全线建成……目前,我国大多数省份已经实现了“市市通高速”,还有10个省份实现了“县县通高速”。
一座座“中国港”向海而立。秦皇岛港建成全球最大的煤炭码头、青岛港坐拥全球最大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10亿吨级大港……祖国辽阔的海岸线上,一座座珍珠般的世界级大港正绽放出越发璀璨的光芒。
凝结着一代代工程人的接续努力,汇聚着工程领域的进步成果
重大工程背后有独特的“成功密码”
为何险峻奇绝的天堑,能被中国建设者们一次次跨越?重大工程背后,到底有哪些“成功密码”?
这背后,挺立着多点突破、领先时代的“核心技术群”。
除了具备世界先进的特大桥隧建造技术外,近年来我国在公路、港口、水运等领域的“看家本领”也已领先全球:公路方面,无论是高原冻土、膨胀土还是沙漠等特殊地质,我们都能筑起高等级公路;港口方面,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的突破,让我们具备了在任何海洋环境下都能建设港口的能力。
这背后,凝结着一代代工程人的接续努力。
“中国由桥梁弱国变为桥梁大国,进而成为桥梁强国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中国工程界几代人努力的成果。”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桥梁建设从内陆走向沿海、从江河走向海洋,“一次次努力、一点点经验汇集成桥梁建设成就的浩瀚海洋。”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交建第一公路院的三代人共观测数据300多万组。这种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和技术沉淀,在土木工程界绝无仅有。”中交一公院总经理汪双杰认为,正是多年来的坚守,使青藏高原这片“冻土”成为科研“热土”,也使世界首条高海拔高寒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青海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在2017年顺利建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