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47|回复: 0

精准对接文化供给与需求 让幸福感更充沛

发表于 2019-2-16 16:19: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建好“戏台”是开始,用好“戏台”是关键。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生命力,得看“有没有”,还得看“好不好”“准不准”,拴不拴得住乡亲们的心

  你想象中的乡村戏台是什么样子的?
  春节期间,网络上一段秦腔表演的视频火了:石头垒高台,土墙一围,棉布一搭,就成了露天戏台。漫天黄沙飞扬,演员们却行头齐整,卖力唱着粗犷的曲调;“站客”们看得津津有味、连声叫好。
  在平均海拔2430米、条件如此简陋的甘肃陇南扎嘛拉村里,村民们为了一台社火戏总是这么“拼”。原生态的舞台、接地气的唱法令人动容,置身其中的乡亲们,传递出一种质朴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面对日益丰富、逐步升级的农村文化需求,如何建立健全基础文化设施,同时培育一种更有品质的乡村生活方式与价值信仰,以充盈乡亲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建好“戏台”是开始。曾几何时,村子里的文化阵地无非“老三样”——露天电影院、乡村舞台和说书场,活动通常人气爆棚,但不是“看了这场没下场”,就是“想吃包子给馒头”,总量偏少、种类单一。
  如今,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各地在探索实施加强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建设,补齐供给短板。甘肃实施“乡村舞台”项目,建起一个个有书读、有戏看、有科普培训的农村文化活动阵地;浙江文化礼堂、安徽农民文化乐园、山东文化大院等惠民工程纷纷落地;“村晚”、农家健身舞、广场文化周等多彩活动,在街头巷尾、农家院舍蔚然成风。
  用好“戏台”是关键。今天的乡村,文化大餐“上桌率”越来越高,追求一步到位,往往很难“对味”。很多人有如此观察:比之高大上的剧院,有时乡村戏台反而人气更旺。为啥?舞台是村里的、演员是村里的、观众是村里的,甚至演出的剧目也是村里代代流传的本子……农民“按需定制”文化服务,以文艺的方式整合家乡资源、讲述乡村流变的故事,不愁没好戏,更不怕没人看。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生命力,得看“有没有”,还得看“好不好”“准不准”,拴不拴得住乡亲们的心。精准对接文化供给与时代需求,持续不断地注入原汁原味的精神文化养分,才能让人们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更加充沛。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5日 12 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