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物探院 刘智凤
早年,母亲跟随着父亲去到胜利油田,成为了一名参加油田建设的普通劳动家属。
在我年少时的记忆中,母亲是十分忙碌的,能与母亲见上一面成了一种奢侈,因为她总是早出晚归,天不亮她已经出门,天黑了还不见她回来,所以我总是盼望着冬季的雨天,那样才可以在我睡醒的时候看见坐在一旁为我们忙活针线的母亲。
油田建设初期的劳动条件是十分艰苦的,春天插秧抢种,每天要站在水田里弯腰劳作十几个小时,夏天除草灌溉,在毫无遮蔽的水田里被炙热的太阳灼伤后的皮肤又疼又痒,初秋抢收打场,整天整夜的晾晒看护,蚊虫的叮咬伴随整个收获的过程,冬天抡镐掘沟,在天寒地冻的荒郊野外掘开冻得像石头一样坚硬的管道埋线。
母亲的性格里带有坚韧和豁达,所以我从未听到过她的畏惧和抱怨,即使是现在,说起自己身上那些因为在艰苦条件下长期劳作落下的病时,也只会听到她对病因的客观分析而已。从她那里流传下来的过往,永远都是关于那个年代的各种美好,因为在她的心里,那些都是她年轻时曾经为之奋斗,为之奉献的事业。
后来,母亲退养了,本该颐养天年的时候,她不但没闲下来,反而另辟蹊径,创造了一方私属领地。
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空地,我时常见她用脚步丈量着,看她若有所思的样子就知道一定是有什么计划了。
果然,不久后,从农机合作社买来的种子、地膜、化肥、铲子、铁锹、栅栏全部出动了,没几天的功夫,空地变得热闹起来,她辟出了一块不大也不小的自留地,自得其乐的做起了“地主”。
如今的时代,物质极为丰富,凡是你能想到的东西都可以买得到,而她却甘愿顶着炙热的大太阳、挑着被压弯的扁担到地里劳作,并且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虽然母亲不识字,但是对于节气和农作物的掌握却不是我辈所能及的。她总是念叨着节气,四季不间歇播种,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良和培育,那块被她切分的像艺术品一样的田地里迎来了各种农作物的丰收,豆角、辣椒、香菜、芥菜、韭菜、西红柿、大葱、大蒜、地瓜、花生、绿豆、小麦、高粱、棉花等等。
每到收获的时候,母亲都会把她的劳动成果分享给周围的邻居和老乡,然后高兴的把这些消息告诉我,让我和她一起感受丰收的喜悦和分享的快乐。
虽然她把“地主”做得有声有色,可是每次回家看到又黑又瘦的母亲都让我心疼不已,所以每次与她通电话,我总是说:
“别干了,在家里歇歇吧,想吃什么买点就是了!”
她也总会回答我:
“和以前比起来,这点活儿算什么,先不说自己种的吃着放心,我忙忙活活的只当是锻炼身体,身体好不比什么都强嘛?”
听着她温和上扬的语调,我知道,她的确是非常享受这个过程的。
慢慢的,我感受到了,这份让她感到知足和乐享的事业给她带来的并不紧紧是一份收获的喜悦和分享的快乐,更是她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一份精神寄托,所以后来,每次再通话我只说:
“提不动的让儿子帮帮你,干不动的千万别硬干,累了就赶紧歇歇!”
母亲感受到了女儿的理解和担心,她也真的这样做了。
每到春节回家,母亲都会把一年积攒下来的劳动成果给我带回来,大蒜、芥菜、麦仁、小米、绿豆……只要是能存放的,她全部都给我留一大份,满满的一尼龙袋。我知道那里面装满的是母亲对我的牵挂和惦念,这份厚重的母爱是母亲终生不会退场的事业。
我享受着母亲疼爱的同时,心里也时常因为不能在她身边陪伴照顾而感伤。母亲知道我的担忧,所以,从她的神情里让我看到的永远都只有平安祥和。
如今,二胎政策让我们的这个家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家庭成员,年逾古稀的母亲又重新调整了她的事业重心,陪伴着可爱的小孙女咿呀成长,看到她满眼的欢喜和奕奕的目光,我知道母亲的内心是富足的,幸福的,我的心也跟着踏实下来,幸福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