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考古生活很坚苦,这是去年考古队员们在即墨北阡遗址考古时留影。
在山东省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有一批80后考古新生力量,他们均是重点大学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他们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了考古现场,住在拥挤的小旅馆或工棚里,过着没有节假日、没有探亲假的考古生活。在考古工作中不仅常常面临危险,还要经历通宵守墓的煎熬。不过面对这些困难,他们依然自信、乐观,对未来充满希望。 下雨下雪才能休息
1981年出生的陈宇鹏从小就是个历史迷,当年报考山西大学时最初的志愿是历史专业,后来转成了考古专业。“考古和历史是分不开的,很有意思。”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80后考古新生力量和上一代考古人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年轻、乐观,充满理想,从一开始就认清自己工作的艰辛,他们戏称自己为“白加黑”,全年皮肤颜色变化强烈:外出考古时被晒黑,考古回去后蹲在所里整理资料,没多久因为长期足不出户变成“白人”。
“我们没有节假日、没有探亲假,外出时一般住在拥挤的小旅馆或工棚,吃在路边的小饭店,晚上还要工作到深夜,累的时候挺期待下雨下雪的,因为那时是我们的休息日。”小陈说。
野外考古面临危险
考古工作很辛苦,而背后还有很多难以预测的危险。小陈说,他还是学生的时候,有一次和同学参加发掘一处战国时代的墓葬,由于是贵族墓葬,建造得比较深,深度大约7至8米,相当于二层楼高。当时,一个同学站在已经挖好的探方内记录勘测结果,突然脚下土层因松软塌方,整个人掉进了深墓,被救起后虽然捡回了一条命,却双腿瘫痪。
“这样的事情虽然不多,但危险还是有的,最危险的一般是考古人员还在探方内进行挖掘,由于挖得太深,头顶上的土层突然塌方,就很容易被‘活埋’。”说到这,小陈轻描淡写地说,这样的危险虽然不可预知,但做好防护工作“一般就没事了”。
小陈说,有一次在野外勘测中自己险些丢命。当时自己和考古队员翻上一座大山进行勘测,下山时自己不小心一脚踩空,整个人迅速往山下滑落,眼看就要坠下100米高的悬崖,最后被一棵大树挡住,“捡回一条命”。
通宵守墓备受煎熬
除了危险,每名考古人员都要经历通宵守墓的煎熬,白天挥汗如雨地挖掘,到了晚上他们还得轮流通宵守墓。
1984年出生、毕业于山东大学考古系的郑禄红虽然年纪小 ,却参加了很多大型古墓挖掘工作。谈到守墓的煎熬,他有很多话想说。
“去年开春,和队友在工地上连续守夜5天,当时气温特别低,尤其是凌晨三四点的时候,就算披着棉大衣也会冻得直哆嗦。”小郑说,后来他们没有办法就到村里租了辆面包车,大伙儿就在面包车里坐着,每隔一个小时就到墓地里转一转。
那么,守墓时是否遇到过危险?说到这,小陈和小郑相视而笑,提起这次李沧区十梅庵古城顶遗址考古工作中发生的一件事。
“挖掘工作进行没几天,我们就挖出了青铜器。有一天晚上8点左右,我们吃过晚饭后往墓地走,结果意外发现墓地里有灯光。我们当场吓出一身冷汗,赶紧打开围挡跑进去,仔细一看发现两名年轻男子在墓地里转悠。”小郑说,后来他们把可疑男子团团围住,然后迅速报了警,当两人被带走后,大伙儿都长舒了一口气。后来经过了解,两名男青年出于好奇趁晚上翻墙进入墓地,想看看都挖到了什么“宝贝”。
“虽然虚惊一场,但对我们每个人的警示作用还是很大的。”小郑说,通宵守护是怕有人因为好奇不小心将文物破坏。
■队员心事
妻子在家待产无暇回家陪伴
采访最后,小郑向记者道出了小陈的一个秘密:“他就要当爸爸了。”原来,小陈的妻子正在家中待产,虽然马上就要当爸爸了,但小陈很少能回家陪伴妻子。为此,他感到十分内疚。
“我能体会到妻子一个人在家中的煎熬,对我来讲,她的牺牲和辛苦比我多。”说到这,小陈不经意地叹了口气说,他家在市北区,但因为自己一直住在工地,妻子去医院检查这么多次从来不曾陪伴过,对老婆,自己感到很内疚。
“她现在怀孕很不舒服,我一有空就打电话哄她,有时候一打就是几个小时。”谈到什么时候回山西老家看望父母,小陈说,过年吧,过年回去看看。
采访中,这两名年轻的考古队员的一句话让记者印象深刻:“很多人都问我们这么辛苦,一个月才拿2000多元钱,后不后悔?其实真没啥好后悔的,我们还年轻,吃点苦很正常,我们还希望能像上一代考古人那样,多学点本领将历史重现。”
按照这些80后考古队员们的话说,他们是上一代考古队员的“接班人”,希望能用自己的行动传承老一辈考古人的信念,将泥土下的历史“精确”再现。
来源:半岛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