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787|回复: 0

[行业特色与就职提醒] (考古)您了解考古知识吗?

发表于 2010-7-24 15:37:5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野外考古中的  新式武器 
近年来在野外考古活动中,很多考古同行们已经开始使用种种新的仪器设备,与传统的仪器设备相比,他们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为我们带来了许多好处,在这里权且为大家谈谈这些“新式武器”。
GPS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英文缩写,进入我国后发展很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已成为考古中不可或缺的帮手。在这里,我主要给大家讲讲手持GPS在野外考古中的的一般应用。1.定位,这是大家很熟悉的功能,在野外调查中发现了一个新的考古遗址,我们就可以迅速用GPS定点得到一个经纬度以及海拔等数据。同理,我们也可以通过GPS找到一个已经经过定位的陌生的考古遗址。如果迷路,若能想法告知搜救人员我们的方位,就可以做到有惊无险。2.导航,GPS中有电子罗盘,我们不再需要笨拙的传统罗盘指明方向。同时现在绝大多数GPS中都有详尽的电子地图,不但可以标明我们在地图上所在的位置,而且能够相对于目的地设计一条最佳路线。免去了携带大量地图和在地图上费力找寻路线的麻烦。3.距离和面积测算,GPS可以帮助我们将我们行经路线中的任意两点距离测定出来,并且可根据我们的地图标记点将一个规则形状的地域面积大致计算出来。所以当我们刚刚发现一个城址遗迹时,不需要任何其他测量工具,一个人就可以得到城墙的边长、周长以及全城的面积。当然很多GPS还有一些特别功能,如温度计、气压计等等,就不一一叙说了。
全站仪的应用没有GPS那样广泛,不过近年来也逐渐进入了考古应用中。全站仪是集水平角、垂直角、距离(斜距、平距)、高差测量功能于一体的测绘仪器系统。功能有:1.绘图。全站仪可以用来对考古遗址进行绘图,无论是平面图或是等高线地形图。这主要是通过全站仪的坐标测量得到的。我们既可以使用专业软件绘图,也可以利用全站仪得到的测量坐标在图纸上手工绘图。相比较于传统绘图方法更为准确、便捷。2.坐标及距离的测量,全站仪可对范围所及(可达数公里)的任意点的三维坐标进行测量,既可得到重要遗迹遗物的相对位置坐标,又可以得到地形分布的数据。当然同时又可以得到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与传统测量相比,数十倍地提升效率、增强精度。与GPS在测距上的不同在于,它更强调整体区域内的测量,适合考古发掘,GPS较为适合线的测量,适合调查。3.布方。全站仪可以利用它的测距与水平角等功能实现布方。与传统方法比较,不受地形影响,精度高,持续工作性强。
激光测距仪是利用激光对目标的距离进行准确测定的仪器。手持激光测距仪的测量距离一般在200米内,精度在2毫米左右。这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激光测距仪。手持激光测距仪应该说尚未进入考古的广泛应用当中,实际上它在房屋建筑的应用中较为广泛,工程监理人员使用它可以精确地得到房屋面积甚至体积,从而判断建筑质量等等。但是其具有的天然优势使其具备在考古中广泛应用的前景。手持激光测距仪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一个长200米的卷尺。这个卷尺精度高,不受热胀冷缩影响,也不会产生弹性形变,而且也不需要两个人拉住尺的两端,仅仅是这样,尚还不足以使我们青睐于它,它还可以解决我们以前无法解决的难题:当我们测量洞穴高度、悬崖高度、峡谷宽度、裂隙宽度时甚至是河流宽度时,它就可以大展身手了,而这些数据往往不但是传统方法极难获得的,而且GPS或全站仪也是力有不逮的。可以预见,手持激光测距仪将会很快地进入到考古应用中来。
还有些很有用处的野外设备如对讲机、海拔仪、经纬仪等等就不多说了,除上述几种可常用于野外考古的设备之外,还有一些未来几年内即将进入考古者视野的“新式武器”。如“测深仪”,它可以测量水域深度和水底地形,较为精确地得到实时的水底数据,虽然目前看来在考古中的作用不大,但是今后势必将随着水下考古的蓬勃兴起而进入考古工作者的工具箱。“三维扫描仪”,它可以每次扫描一个立体三维特征面,获得整个物体表面的三维数据,从而将整个物体在电脑中模拟重建,然后再结合“三维打印机”,将复制品等比例制作出来。我们可以想象,在文物整理中,丢掉绘图板和卡尺铅笔,以无法想象的快捷速度将文物信息录入电脑,并且根据需要,我们可以将该等比例文物复制出来,各种细节一般无二。这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考古中的  金银财宝
考古人最苦恼的就是向别人解释考古是干什么的,很多人对于考古有着自己独到而固执的见解。前些年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考古就是挖墓的,现在拜收藏热潮与各类大众读物所赐,很多人都斩钉截铁毋庸置疑地断言:你们考古的就是挖宝的!通常笔者对着这种“诬陷”都是哈哈大笑,然后同样斩钉截铁毋庸置疑地回答他们:没错,我们考古的就是挖宝的。但是此宝却非彼宝,我们考古人眼中的“金银财宝”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些事物。
考古人注重的是物品的科研价值而非经济价值,每个考古人都有过被老百姓刨根问底地问挖出来的文物到底值多少钱的尴尬,其实对我们来说,每件文物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大家所熟知的瓷器、玉器、字画等古董珍品固然是好东西,残破的陶罐、生锈的铁钉也一样是珍贵的宝贝。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物品使我们破译古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可能,而对于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研究更是从样貌丑陋、毫不引人注意的石头开始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被人所熟知的文物种类能够提供各种古代的信息,如地下出土的动物化石能够告知我们古代先民们的食物与生存环境;墓葬里的人骨标本能够告诉我们古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条件,土壤中的花粉能够让我们推测当时当地的环境情况,发掘出的木炭能够让我们判断年代等等。
以上所说的都属于考古中的遗物范畴,还有不可移动的遗迹其实也属于考古人眼中的“财宝”。例如古人住过的房子,类型多种多样,有山洞、有窝棚、宫殿,有地穴式的、半地穴式的、地上的,考古人从这些房屋类型的区别与演化可以得到很多信息;再如古人的墓葬,有土坑墓、有砖室墓,有小墓、有大墓,有贵族墓、有王陵,考古人可凭借这些千差万别以死证生,复原历史。
看得见摸得着的遗物与遗迹固然是我们眼中的“财宝”,但是考古人上穷碧落下黄泉,费尽心机、殚精竭虑所要追寻的“金银财宝”其实是透过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考古遗物与遗存所反映出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考古学文化、历史真相、人类文明的脚步、古代社会的发展规律。这才是考古人的最终目标,是考古中的最宝贵财富,这财富不仅属于考古,属于过去,也属于全社会,属于未来,因为只有了解了人类的过去,才能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就能预言我们人类的未来。
考古调查中的  望闻问切
很多人纠结于考古人是如何找到考古遗址的,曾有一个老乡亲眼目睹笔者在他传了三代的祖宅地下挖出了墓葬后惊为天人,固执地认为我们有某种透视的仪器,并一再劝说哭笑不得的笔者放弃考古改行去寻找金矿。其实,很多考古前辈早已形象地用中医中的“望闻问切”概括了考古调查的四个方法。
“望”者,观望也。有人说考古人会看风水,这话也对也不对。我们所看的风水不是风水师、阴阳先生所看的风水,而是说我们在寻找遗址时是要对地理环境、地质地貌特征进行考察研究,这就是考古调查中的“望”。以旧石器遗址的寻找为例,一般来说,河谷两侧的阶地较为适宜古人居住,其找到遗址的可能性远大于平原;河谷两侧的向阳面阶地则更佳;如果该向阳面阶地上还发现有山洞存在则即可将该地评为旧石器远古人类的“最佳宜居小区”了。2006年我们曾两天时间找到三个旧石器遗址,用的就是这个办法。
“闻”者,听闻也。很多考古遗址并不是考古工作者主动发现的,是由热心人告知的。当年安特生在寻找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时首先到的是鸡骨山,他回忆当时的情景:“正当我们发掘的时候,一位老乡走了过来。他打量了我们一下说:‘在这里待下去没有用。离这里不远有一个地方,你们可以在那里采到更大更好的龙骨。’……于是我们立即收拾工具,跟着他向北面的一座石灰岩小山头走去……我们在那里搜索了不大一会儿,就发现一件猪的下颌骨,这是一个好兆头,说明我们来到了一处比鸡骨山希望大得多的化石地点。”这就是龙骨山发现的过程,靠的就是一个“闻”字。
“问”者,探询查问也。考古者不唯腿勤手勤还须嘴勤,凡事多听之后还要多问。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一时可能会得到大量纷繁芜杂的信息,很多人都宣称见到过文物,若不辨真伪,听风便是雨,那恐怕腿儿跑细也所获无多,这需我们详细查问,去芜存精;还有的时候,很多本地人并不知我们所要获得的是何种信息,这需我们耐心讲解,详细探询,如陶器是什么样子的,和平常所用的瓷碗有何分别,往往能有意外所得;更有时候,我们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如将文物实物加以展示,有的放矢地主动去寻找信息,就能够节省宝贵的时间精力。
“切”者,探索研究也。考古调查的最终结果,我们要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研究,使今后的研究少走弯路,并能够更加深入。这是每个考古工作者每次考古调查后的重中之重,没有“切”的调查是失败的调查,“切”得不充分,不彻底的调查也同样是失败的调查。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够拥有一双能“透视”的眼睛。
考古人的  苦辣酸甜
“苦”。考古人是艰苦的,常年奔波、四海为家,辛劳勤勉,似蜜蜂般忙碌,足迹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世界各地,很多地方的条件相对艰苦,就笔者来说曾有过三月不洗一澡,40天减重20斤,一个月未与家人联系,一周七换地点辗转千里,一天水米未进,半天被蚊子叮50多个肿包等等特别经历。笔者也曾抄起铁锹挥汗如雨地铲土;也曾拿起手铲跪在地上刮面直至双膝酸麻;也曾扎紧腰带攀岩峭壁心惊胆战;也曾卷起裤管下河淌水几次湿身;也曾山洪来袭大惊失色拔腿飞奔;也曾山石滚落逃过一劫暗自庆幸;也曾囊中羞涩贪馋吃肉口水直流;也曾衣衫单薄寒潮来袭瑟缩度日;也曾高烧不退土法治疗奇迹痊愈;也曾脚踝扭伤咬牙坚持长途跋涉;也曾加班加点昼夜操劳数日未眠……考古人就是这样以苦为乐,苦中取乐!
“辣”。考古人有两种辣,一种辣是辣的别人,一种辣是辣的自己。一次在某地考古发掘时,有几个当地的地痞无赖前来生事,到了工地就被笔者呵斥了几句——当时笔者剃了光头,留了个络腮胡子,那真是顾盼生威,令人不敢直视——几个人相顾失色后讪讪而退,再未现身,这是对别人的辣。对自己的辣则是体现在工作上,一次在工地发掘不很理想,笔者急得嘴上生起大泡,长吁短叹,夜不能寐,形容枯槁,每日反思自己努力不够,同事们大多躲着走,后来发掘顺利,收获丰富才又让笔者恢复正常。
“酸”。考古人的酸是对家人的酸楚。笔者当年新婚1月即到野外调查,回来后未及一月又到了另一处工地,听到电话那侧的啜泣声,心中异常酸楚;有了小孩后,离开家时孩子还不会叫爸爸,在工地打电话时听到孩子嗲声嗲气叫着爸爸,笔者心中异常酸楚;十几年来从未与父母同过中秋节,每念及此,心中也是异常酸楚……
“甜”。考古人的苦辣酸都是为了甜。当找到一处新的遗址;当埋藏千年的文物被你发掘出世;当成果变成铅字发表;当同行投来钦佩的目光;当亲手带出一个考古新兵;当商场售货员不再误将你叫做炒股队的;当一个不识几个大字的老乡和你侃起青花瓷碗;当与长途旅行中结识的朋友聊起自己的专业看到他们的艳羡;当全社会都兴起考古热潮时……作为一个考古人,心里激荡着的那份豪迈、洋溢着的那份激情、澎湃着的那份幸福、向往着的那份愿景——都变成了那浓得化不开似的香甜……
野外考古中的  衣食住行 
“衣”。原来在野外穿衣没什么讲究,舒适即可。后来发现,还是讲究些好些。比如说帽子,原本笔者也不在意带帽子的事,一次发掘时没带帽子实打实晒了一天太阳,一晚过后,脸上的皮随手一搓就掉下来,火辣辣地疼了一个星期,从此只要出去必戴帽子。笔者的经验是草帽最好,可遮阳、可挡雨、可扇风、可做坐垫,最妙的是价廉,可谓帽中极品。外衣裤若是炎热季节,当属快干衣裤最为适用。炎炎夏日,快干衣裤不仅凉爽、吸汗,一旦被雨淋湿或是洗过之后,只要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变干。一次,笔者的一件快干衣午饭前洗的,吃过午饭就已经干了八成。寒冷时节,则穿冲锋衣最佳。冲锋衣透气性好、保温性能好、而且还具备防雨性。能够很好地为我们保持体力,抵御寒冷。如果诸位有心的话,就会注意到央视的主持人在抗洪抢险等一线采访时每人都是一身冲锋衣。最重要的还是鞋,很多同行选择运动鞋,其实它们可能在你行走在某些地方能使你感到舒适,可代价是脚被捂得发烧般热和难闻的味道,它们特别不适合走崎岖的山路,而且鞋会以远超你想象的速度坏掉,无论你当时花了多贵的价钱买到的它们。所以我推荐专业登山鞋,一次投入或许很高,但是可以穿很久,无论冬夏都可以,不但坚固,而且舒适。
“食”。对于食物,笔者想说的是,对于一个经常在野外工作的考古人来说,你得有一个能适应一切的“铁胃”,呵呵。各地的饮食风俗不一样,野外的后勤条件也不一样。很多时候,你会有一些比较独特的经历,那些时候你会希望你的身体不会给你拖后腿。笔者曾经连着吃过一周每天三顿的面条,也许对于山西人这不算什么,可当时真是前所未有地想念白米饭;第一次在重庆,不知深浅地说能吃辣,结果就是张着失去知觉的嘴唇不停做微笑状;在野外抓过蝗虫回来炸着吃,觉得真是人间美味;晚上打着手电在小河里摸螃蟹,被螃蟹夹得遍体鳞伤;在牧民家里,连着吃了四根羊肋条,旁边的人看笔者的眼神都带着了些仰慕,结果晚上腹泻不止;在黑龙江吃老乡盛情招待的酱焖蛤蟆,吃出其肚内的瓢虫也一并嚼了,总觉得心里面怪怪的;在延边老乡家里,吃过一盘煎人参,半夜发热起来站在院子里降温……笔者感谢自己的胃尚算是差强人意,更感谢其实也并没有吃过考古前辈述说的那些传奇般的食谱,事实上,每个考古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而这些经历其实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回忆过往时的美好一粟。
“住”。考古人对于住,一般是入乡随俗的。笔者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是2004年在俄罗斯发掘住在帐篷里。因为俄罗斯和国内不大一样,一般是住在帐篷里就近住在遗址边上,当时我们营地内全是各种各样的帐篷,我们一共六人住在了一个大型的帐篷内。当时首先是热,正是盛夏,热力直透帐篷形成一个蒸笼似的小环境。但迫于帐篷外的蚊蝇,午休时还只能在帐篷内,记得一次午休时,笔者拿出了一盒清凉油想给蚊叮虫咬处涂抹,未料想刚一打开盒盖,清凉油化作液体流到了身上,因人体温度才36.5℃,还算较低,瞬间就又凝固于皮肤上,当时这一奇景让笔者目瞪口呆。过几日暴雨来袭,整个帐篷现身汪洋,苦不堪言,雨晴后就挖了一圈环壕防雨。未及半月,天气转冷,晚上在帐篷内把所有衣服都盖在身上仍冻得睡不着觉,于是就聊天到天亮。
“行”。考古人的行可以有很多形式。单就野外调查,如笔者就乘过机动车、机动船、三轮车、自行车、马车、驴车、骡车、牛车等等等等。当然还有步行。我们就来说说步行。装备上,说说几样容易被大家忽视的:GPS是必备工具,很多人不熟悉GPS,其实有了GPS,我们就不需要罗盘了,因为它具有电子罗盘,可能也不需要地图了,因为大部分GPS具有电子地图,而且可以随时定位,记录经纬度,测量行走距离,甚至有些GPS可以测量海拔、气温、气压等。登山杖,我们经常随便找一个木棍做登山手杖,其实我们可以买专业的金属登山杖,坚固耐用,适合各种地形,不但为行路省力,而且还可用作防身。多功能军刀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在很多场合都需要它,不过一定要配备质量过硬的产品。还有就是不要忘记带打火机或火柴,不光是取暖或野炊,还可作为紧急呼救的手段。考虑到夜行的话,就还要准备一支强光手电,一次夜行,一位同行拿了一支集强光、报警、自卫于一体的大号手电,我顿觉气定神闲,豪气十足。(方  启)
一、公众考古机构
1.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
2008年10月成立。中心宗旨是致力于推进中国公共考古事业,成为考古学家与公众的桥梁,成为学者和文物考古爱好者交流的平台,成为国内外了解中国考古最新成果的窗口。该中心开展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关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曾举办“中国玉文化名家论坛”“埋藏在地下的商王朝”“走进二里头·感知早期中国公共考古活动”“聚焦曹魏高陵公共考古论坛”等。该中心网站:http://www.kaogu.net.cn/
2.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
该中心隶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宗旨是通过对考古学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完善和发展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向大众传播科学的考古和文物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事业的发展。主要开展“考古夏令营”、“鸣鹤雅集”俱乐部和“文物爱好者协会”等活动。2008年该中心召开了“共享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近三年每年暑期举办全国中学生考古夏令营。中心设有中国公众考古网:www.caagp.com
二、考古博物馆
1.安阳考古博物馆
由河南省、安阳市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策划筹建中,社会力量投资,计划在2010年内建成,是中国第一座全面展示考古工作内容及其流程的考古专题博物馆。该馆陈列设计分为四个部分:考古工作原理与流程、中国经典考古发现、考古学带给我们什么、考古期待你的参与互动等。具体包括跟随考古学家一日到一周的工作流程、器物修复、模拟车马坑发掘过程等,了解重大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课题的考古认知,如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城市起源、国家起源与形成、聚落与城市考古等。
2.汉阳陵考古博物馆
包括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考古陈列馆、南阙门一直保护展示厅、帝庙遗址等馆。该馆设有模拟考古项目环节,即通过模拟形式,为热衷访古寻幽和考古实践者提供的一种亲自动手参与文物遗迹考古发掘的实习项目。通过专家对考古发掘过程的现场讲解演示,传授考古发掘的基本知识技能,参与者现场进行模拟考古发掘实践,从而体验考古发掘的科学性、神秘感和成就感。公众可通过提前一周预约参与考古活动,主办方适当收取一部分活动费用。
网址:http://www.hylae.com/
3.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为了让考古爱好者了解史前遗址的发掘过程,辨认化石,该馆辟出300平方米的模拟田野发掘区域,可容纳500人同时参与发掘。专业人员在带领和指导大家发掘的同时,还将介绍史前考古发掘程序和如何辨别化石等相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大家对科学的探索精神,体验考古发掘的乐趣,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动手能力。大家还可以参与制作化石模型、打制石器、鬣狗模型装架等活动,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模拟考古成果带回家留作纪念。网址:http://www.zkd.cn/
三、各种公众考古活动
1.“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从1990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每年评选一次。评选活动的初衷在于宣传、普及考古发现,提高公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评选过程中除了由专家进行评审外,还通过网站、报纸等媒介鼓励公众进行投票,充分反映公众对遗址的看法和认识。
2.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考古夏令营活动:面向全国中学教师与学生开设,每年暑期举行,迄今已举办两期,其目的在于普及历史考古知识,提升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增进文化遗产保护意识。2010年暑期夏令营正在招募中,相关活动可通过中国公众考古网查询。
3.北京大学“鸣鹤雅集”会员俱乐部:“鸣鹤”之名,缘自北京大学校内清代贵族园林——鸣鹤园。该俱乐部宗旨是为考古和文物爱好者提供学术研究与交流、咨询与学习、收藏与鉴赏理论与实践等多方位的广阔平台。会员可选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相关课程,阅览图书,观摩博物馆及标本室藏品,参与讲座及各种古遗址探访活动。迄今已举办过中国古代陶瓷寻访、中国佛教考古之旅、中国古代建筑巡礼等学术旅行。
4.上海博物馆“博物馆之友”:近年暑期,该馆教育部面向中小学生组织“小小考古学家”夏令营活动,由专家讲座,组队到国内著名遗址进行参观体验活动。
5.南京博物院青少年知识窗:南京博物院收藏了国内众多文物精品,围绕科普的主题,南京博物院开辟了青少年知识窗,向广大青少年传播文物考古知识,同时通过网站发布课件,便于更多有兴趣的公众学习。同时,南京博物院还通过网站定期公布“请你来选择”“趣味连连看”等知识题,与公众互动。
6.“公众考古日”活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2009年开始,计划每年举行一次让公众了解最新考古发现及考古学家工作情况的活动。
除上述各种公众性外,其他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考古所、博物馆及相关大学的考古文博院系等,已有不少家单位开展过类似的活动,或者成立考古爱好者社团、自办考古爱好者刊物等。
四、公众考古网站及其个人博客
1.中国公众考古网: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主办,发布最新考古探索、发现、珍品赏析、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各项公众考古活动等。网址:http://www.caagp.com/
2.博雅论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论坛开辟了“公众考古区”,设有公众考古、收藏鉴定、学者在线和社团组织四个板块。网址:http://www.pkuarch.com/forum/
3.中国文化遗产网:文化遗产管理本身就是公众考古研究的对象。该网站公布国内外文化遗产信息,同时开设“遗产讲堂”,向公众传播文化遗产知识。同时,网站上的“互动家园”栏目,为公众提供了发表个人简介、进行学习交流的平台。
网址:http://www.cchmi.com/
4.中国文物信息网:与国内最为普及、权威的报刊——中国文物报保持同步,其中考古发现、收藏鉴赏等栏目深受公众喜爱。网址:http://www.ccrnews.com.cn/
5.网易探索频道·考古发现:公布国内外考古发现的最新资讯。网址http://discover.163.com/
6.北京考古书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创办的专业书店,具有目前国内比较齐全的考古类书籍。除了专业性强的考古书籍外,还有古物鉴赏、名胜古迹简介、图片等普及型书籍。网址:http://www.bjkgsd.com.cn/
7.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公众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网站专设公众版,公众通过网络便可以分门别类地了解自己关注的文物信息,同时通过点击图纸,公众便可以实现博物馆展厅的游览。
网址:http://www.bmy.com.cn/
8.湖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网站·公众考古栏目:在国内为数不多的已经将“公众考古”作为一个新名词纳入管理体系的网站,主要有考古知识、精品赏析、猜猜看、网上调查四个部分。网址:http://www.hnkgs.com/
全国各级文物局、考古所、博物馆等官方网站上通常都会发布当地最新考古发现、考古百科、文物知识百科、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各种展览活动、讲座信息、观众交流、社会服务等资讯。另外,考古研究机构或大学考古学者的个人考古博客也开始出现,目前经常保持更新率或点击量比较大的有复旦大学文博系高蒙河教授《公众考古试验田》(http://gaomenghe.blog.sohu.com/)、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许宏研究员《考古人许宏》(http://blog.sina.com.cn/xuhong63)等。
五、平面媒体
1.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由中国文物报社创办,双月刊,以保护和弘扬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己任,每期选取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主题,发布相关的背景信息,刊登各种不同观点。与纯专业的期刊相比,该刊在体例和版面上都要生动得多。
2.中华遗产:中华书局于2004年创刊,月刊,所包含的讨论范围非常之广,对主题不加限制,公众可以在这本杂志中翻阅到一些独特的看法。
3.中国文物报·公众考古栏目:从2008年7月开始,不定期地在“考古”“综合”“视点”等版面设“公众考古”栏目,刊发全国各地举办的公众考古实践活动以及学者对于公众考古的阐述和探讨。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及一些地方上的综合性报刊亦常常刊登公众关注的考古动态和热点,通常可在“文化”“历史”等版面查阅。
六、影视栏目
1.探索·发现: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01年开播。该栏目以纪录片的手法讲述与中国有关的历史、地理、人文的故事,通过电脑特技、实物展示、场景重建的手法将观众带入引人入胜之境。其中与考古相关的有著名《考古中国》系列、古墓疑云等。每日播出,首播时间 21:25,重播时间为次日 09:20 15:50。
2.国宝档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定期播出栏目,通过叙事和专家介绍的方式,将某一件国宝所经历的发现、发掘过程及其体现的重要价值表达给观众。曾制作过淹城专题、敦煌写经、布达拉宫宝藏、邛窑珍品、曾侯乙编钟等纪录片。首播:每天18:50,重播时间:次日05:35。
3.往事: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栏目,经常邀请考古学者做客直播间,为公众讲述考古的故事。迄今已播出过法门寺考古、定陵开掘、马王堆古尸等节目。每周一到周五21:00-21:25播出。
七、公众考古教育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是国内高校中较早开设公众考古系列课程的院系。现每年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一个学期的《公众考古学》课程;每年九月,为入学一年级新生开设《考古与人类》通识教育课程;另外还面向全校各院系非文博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考古发现与探索》平台课程,四个校区通过远程视频教学方式上课,选课人数常在500人左右。
(麻赛萍 贾博宇)
考古follow me
英国公众参与考古发掘相对起步较早,从1976年到1981,约克考古信托(York Archaeological Trust)在约克城黄铜门地区(Coppergate Area)发现了深埋地下几米的盎格鲁-斯堪的纳维亚时期(约公元850年-1050年)遗址。公众表现出对这个遗址的极大热情和好奇心,加上媒体推波助澜式的报道,发掘期间每天都有很多人慕名前来参观。负责发掘的约克考古信托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公众的要求,一方面邀请媒体深入直播其发掘各个阶段,一方面在发掘现场设置通道、平台等参观设施,并安排专业人员给予讲解,对公众的现场参观给予科学的引导。由于很好的宣传和策划,前后有超过50万人参观了正在发掘中的遗址,黄铜门遗址发掘成为当时约克郡乃至英国最出名的考古工作之一。这个遗址后来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之一——约克维京中心(Jorvik Viking Center)。1990年,约克考古基金向公众开放了以考古为主题的活动中心、体验中心——考古资源中心Archaeological Resource Centre (ARC),又称DIG(挖掘)。DIG活动中心利用一直作为文物库房的具有悠久历史的St Saviour教堂,巧妙利用现有空间,将一层设置成活动、体验的乐园。同时,还在教堂两个侧廊处增加了二层空间,作为学生就餐区和教室区。一层活动空间主要分为欢迎区、发掘区、3D电影区、电脑操作台、文物整理台、实验室等部分,能够让参观者亲身参与体验各种不同活动。
英国学者还比较早地提出了社区考古(Community Archaeology)的概念,强调考古工作与遗址当地居民的互动关系,强调让当地居民参与考古过程。伦敦博物馆和布鲁斯城堡博物馆会定期组织有兴趣的人参加遗址参观、出土物整理甚至参与发掘等活动。工作人员与当地学校联系,组织学校学生专门到现场参与考古发掘,了解自己生活地区的历史。周末会举办规模较大的社区活动,包括临时户外考古成果展览、面向儿童的“讲考古故事”(story-telling)、历史表演等,经常会有父母带领孩子来参加。一些对考古有浓厚兴趣并且通过多次参加考古活动具有一定经验的人积极参与,作为活动的志愿者协助专业人员工作。整个考古发掘成了当地人文化活动的平台,促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
美国的众多考古机构和协会也积极开展相关活动。1983年,亚利桑那州设立了美国第一个州立“考古周”(Archaeology Week),在一周中集中开展面向公众的考古活动,包括发掘现场向公众开放、邀请志愿者亲自体验考古发掘、参观考古实验室等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其影响下,考古周活动如火如荼地在美国开展起来,各州都开展了形式不同的考古周或是考古月活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南加州考古及人类学协会和州立考古协会联合设立了“考古月”活动,为公众提供参与众多考古发掘项目的机会。比较特别的是,由于南加州开展很多水下考古工作,“考古月”活动就在水下发掘项目中设置了水下考古教育活动,有两处水下考古遗址能够让公众借助水中呼吸器亲临其境,体验水下考古。1991年,美国林务局策划开展了一个全国的“时间护照”(Passport in Time)项目,招募对历史和考古感兴趣的志愿者,在专业考古学家以及历史学家的指导下开展考古工作,包括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出土物整理、古迹修复等各项考古工作,让普通人了解、学习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根源上理解为什么要保护历史遗产。纽约州立宾汉姆顿大学人类学部下设的公众考古机构(Public Archaeology Facility)曾经策划、发起了一个面向成人、老师及儿童的社区考古项目(Community Archaeology Program)。该项目为期四天,包括一天的考古知识讲座和考古实验室训练,以及三天在某处考古遗址开展的田野考古发掘培训。工作人员还分别为成人、教师及儿童制作了三本手册,给予了相关的考古理论指导,还为考古讲座提供了一些配套的案例。类似的活动非常多,为美国的公众提供了大量参与考古、了解考古的机会。
目前,美国已经有伊利诺伊州的Kampsville考古中心、威斯康星拉克罗斯大学、密西西比河谷考古中心(Missssippi Valley Archaeology Center,简称MVAC)、美国乔治亚考古协会成立了拉马尔(LAMAR)协会、美国考古协会(SAA)等多个大学和考古研究机构从事公共考古工作。其中,美国考古协会(SAA)公众教育委员会已发展了11个分委会,其最为著名的“美国考古童子军成就勋章项目”(Boy Scouts of America Archaeology Merit Badge program)、在40个省范围内协助建立起为教师提供考古教学资源平台的考古网(Archaeology Network)、发起为美国本土学生设立的每年一次的考古工作组以及为教师设立的考古教学工作组和公开论坛会议等。
与美国一样,加拿大也开展了众多社会考古教育活动。成立于1968年的加拿大考古协会(the Canadian Archaeological,简称CAA)成立了多伦多考古资源中心,并设立公众考古部门。20世纪90年代,该协会成为加拿大公众教育的重要组织之一。
日本将遗址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称为“史迹整备”,最著名的史迹整备案例当属吉野里遗址公园。1992年日本国家议会通过了建设“国立吉野里历史公园”的决议,佐贺县也决定环绕国立公园建立县立公园。整个公园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17公顷。遗址公园的各个区域结合其特点通过建筑复原、陈列、多媒体展示、生活场景复原和体验学习等方式对遗址内涵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同时也切身考虑了观众的需求,在尽量尊重历史真相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了亲自体验和了解古人生活状态的机会。日本的史迹整备已经有40余年的经验,吉野里公园作为日本史迹整备的集大成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日本史迹整备的特色和较为先进的理念与方法。对于大多数考古遗址特别是聚落遗址而言,现在只能看到一些残存的基址或者散落的建筑构建,考古专业人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残存的信息复原想象当时的建筑原貌,但在展示时,通常采取复原想象图或者复原模型等方式,或者在地面用不同材质的构建物标识出不同的遗迹,然而这些方法都无法根本解决公众难以理解的问题,接受的信息量也就相应减少。日本吉野里公园大量采用原址重建的方式直接有效地将基于研究的成果展示给公众,给公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虽然此方法屡遭非议,但实际展示效果非常好。
在考古与公众交流方面,媒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高度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媒体的力量是不可忽视。虽然媒体因为夸大、失实的报道和过分追求新闻点而屡遭一些考古学家诟病,但考古和媒体已经发展成为一对关系密切的朋友,谁也无法否认美国好莱坞《印第安纳琼斯》系列电影对于推动考古在大众流行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英国BBC4电视台推出了“时间别动队”(Time Team),该系列节目每集邀请对自己社区感兴趣的人作为“历史猎人”,分为3组来调查一个社区的历史,取得很高收视率,目前仍是BBC4的重头戏。稍晚一些的“遇见祖先”(Meet the Ancestors)也是致力于以通俗的语言与公众进行交流,跟踪报道从发现遗址到对实物材料进行解释的整个过程,收视率常年名列各节目前茅,取得了很大成功。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考古协会开始了一项计划,通过媒体手段向公众发布考古信息。这也就形成了后来的优秀电视系列节目“考古”(Archaeology),主要是为那些不太可能阅读美国考古组织AIA的专业考古期刊或无法参加公众讲座的群体提供了解考古的途径,提升他们的兴趣以及对考古信息的关注。美国考古协会还出版了一份主要面向儿童及年轻人的杂志——《考古发掘》(Archaeology’s Dig)杂志。同时,还注重收集公众关于考古的态度和想法,通过报纸通讯以及网络媒体等方式增加互动,为公众提供了一个释放并展示其想法的平台,也在某种程度上让公众认识到考古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性。1993年,ArchNet为包括考古学者在内的广大公众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考古资源,事实上成为了一个虚拟的考古博物馆和资源数据库。
影响力比较大的全球性活动是2002年的金字塔发掘全球直播,全球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通过收看电视节目,参与金字塔发掘全过程,中央电视台也做了实况转播,并制作了规模很大的节目,国家地理频道最后将这次发掘制作成光盘发售。
大众媒体对于考古工作的兴趣其实反映了公众对于历史、考古的好奇心,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客观上对考古学本身也能起到监督作用,敦促考古工作保持科学性。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日本著名史前考古学家藤村新一伪造发掘成果被记者录像拍下而揭发的事情。媒体以及其代表的社会公众对于考古工作的科学、规范起到了监督作用,对考古学自身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来源:百度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