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74|回复: 2

拜读南师论语别裁小感

发表于 2019-3-10 20:58:2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拜读南师论语别裁小感
杜亮亮
周末读南怀瑾第一卷,读到
“种瓜者”,一节让我停顿了好久,宋儒的理学家后及现代人对古人语句的断章取义,开始对孔孟等思想的误解确实让人很是伤感,也许这也是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一种磨难洗礼吧,当然以及近代“五四运动”前后,一般人认为救这个国家,必须吸收新的知识,任何国家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一致的,因此认为中国所以不进步,是文字工具害了我们,尤其四书五经“子曰、孔子曰”一塌糊涂,非把这个打倒不可,所以提倡了白话文。

在现代人看来,认为论语了解一点或者上学时课本中的一些论语就够用了,其实不然。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篇三句话,几乎每个国人都耳熟能详。
可学习真的有那么乐吗?好多老师的解释也是在学习中有很多乐趣,可这个错误的观点又误导了多少人,因为我就没有真正感觉到学习能让我又多么开心。现代人对这三句的理解,大多也都是这样的:一是论学习,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二是论待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三是论心胸,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就我个人而言,在我过去的三十年也是这样理解的,也是经常和人这么交流的。可当你拜读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忽然发现,原来过去的理解不仅是肤浅的,更是错误的。这种肤浅和错误的理解,源于浅表化的望文生义,断章取义。
正如南师在文中所说——有人不择手段地创业,经常喜欢引用西方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的“不择手段”这句话。但是你要注意,对马丁·路德这句话,不要只说一半,他是说:“不择手段,完成最高道德。”现在把这句话拦腰一刀,砍去一半,把“不择手段”拿去用,而不是“完成最高道德”,这就很危险了。
有时我们盲目的去崇拜一些所谓的“圣人”,或者有见识的人,其实现在想想,一个人文章写得好,只能说它文学好。一个人知识渊博,只能说他“见闻广博”,不一定能说他有学问。当然在我们的身边,也有一些人没有读过书或者没有读过孔孟等圣贤书,可是他做人做事缺非常有规有矩完全对了,能让大部分甚至全部人都去接受,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或懂学问的人。
在品读南师的《论语别裁》,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论语》;更让我懂得了“学问”不只在书本里,更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还知道了读书学习要有正确的方法,那就是只有通读全文,前后连贯,上下联系,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作者、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会害死人的。
此时让我想起了昨晚散步时看到的一句话“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所以我们既不做那个迷惑的人也不做那个疑惑的人。前几天杜姐和我说,无论是南师、傅佩荣、曾仕强等国学大师,他们对古人智慧的讲解时他们自己的对古人智慧的讲解,要想真正领会,你要去读原著,结合他们的讲解,结合原著,再结合你自己的理解就能真正理解了。
所以,我们与其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西方文化中有一句俗语:“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也是这个道理。大家认识了这个道理,则“民德归厚矣”。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归于厚道严谨。这是“学问”的道理。
最后在与大家共勉一句话,“所谓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读死书。”切记,你来人间一趟,不是来刷任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10 21:19:17 | 查看全部
欣赏亮亮美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11 21:47:23 | 查看全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想知道南怀瑾怎样解释这几句话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