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天津市司机都能像说相声一样,给你说一个来落户的外地人经历,但案例大同小异,不外乎有车有房、为下一代操心教育资源的中年父母,或是在北京工作数年却一直落不下户口的年轻人,还有嫌原始户口含金量不高、想拿直辖市户口的外来客。
虽然一路上,王明都在认真地埋汰自己的家乡,但讲到后来,他也非常支持外来人口到天津来,而且,越多越好。理由非常简单,“外地人多了,我这拉活不就更容易吗?”
其实,天津曾经是辉煌的,2005年,天津滨海新区被写入“十一五”规划,成为国家级新区,自贸港、保税区、金融城等国家重点项目也落在天津,各类大投资轮番上马,与沙特合作百万吨乙烯项目,与俄罗斯合作千万吨炼油项目。
发展巅峰时期,滨海新区GDP年均增长一直保持在20%,天津GDP增长速度则一直在15%以上,2010年更是达到近十年的顶峰,增速为17.4%。此后天津GDP增速和全国GDP增速一样开始回落,而且回落速度明显大于全国GDP增速回落速度。
衰落是有征兆的,“2017年天津固定资产投资从12%降到0.5%,我们的财政收入比2014年还低80个亿。”臧学英说,“大幅度的下降其实就是天津多少年来深层次矛盾积累的结果,尤其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没有根据实际发展尽快调整升级。”
伴随着经济下滑的,还有天津的人口。2017年,天津市常住人口与上一年相比,减少5.25万人,这个数字比上海北京加起来还多。
据天津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透露,“市委市政府有过一个说法,今年是天津经济最关键的一年。”海河英才计划就像是那颗速效救心丸。这与出租车司机王明那个简单的逻辑如出一辙,有了人,经济才能上来。
“过去城市的发展是通过廉价劳动力的聚集来实现的,比如珠三角地区,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带动发展。”张宝义接记者采访时说,但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会发现影响城市发展的是高新技术人才,这时候城市间的人才争夺战就开始酝酿了。一旦有人点燃了这个导火索,就会遍地开花。”
政策拷贝
这并不是中国第一次爆发人才大战。早在2000年左右,這样的事情就曾在一二线城市爆发过。
检索当时的政策就会发现,很多城市吸引人才的方法:落户以及给补贴。
十多年后,地方政府再次启动抢人大战,套路也大都和之前相差无几。
武汉市招才局综合管理部科长晏鸿鹰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提到,城市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武汉今天发布一个新的人才政策,明天其他城市就会立刻出一个和你类似,或者比你含金量更高的政策。”政策同质化极高。
“我们之前做调研的时候会发现,政府能给的,其实就这么多,移户口,然后给你钱,可能给你一些补贴”,首都经贸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发展系副教授魏华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结果就是,这些城市抢的只是人,并不是人才。
人才是有特殊性的,一个人不适应这家企业,但换一家公司,可能就是人才了。但地方政府并没有考虑这些,魏华颖说,“各地出台这个政策,基本上都是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大家要招的人都差不多,都一样,我觉得这个其实是一个特别可怕的事情。”
在李超看来,这可能也与地方政府的焦虑有关。“现在每个城市都有焦虑,它体现在城市出台人才政策,不是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来抢人”,李超说,现实中,各个城市在制定政策时,可能都来不及想本地的个性需求,“可能A城市直接把B城市的政策拷贝过来,你完全没有针对人才引进的方向,思路还不成熟就开始争先抢人。”
很多城市的户籍名册上,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同时增长的,还有房价。但这些人落户之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西安引进的那六十万人,又是否能够真正消化?目前来看,还很难说。
就这样,城市在抢人,人们,则在抢户口、抢房子。
王明开着出租车经过了天津河东区行政服务中心,门口已经没有通宵排队等待办理落户手续的“新天津人”,但时不时仍有急匆匆的外来客走进去预约取号。几个人围着负责派号的工作人员,七嘴八舌地询问落户细则,工作人员对于大多数问题无法回答,只能一遍遍地说“你去看政策规定吧,符合的话就能办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