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3-13 23:02:44
|
查看全部
禁令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改革创新环境治理方式,对企业既依法依规监管,又重视合理诉求、加强帮扶指导,对需要达标整改的给予合理过渡期,避免处置措施简单粗暴、一关了之。
“对于‘一刀切’,我们的态度一直是非常鲜明的,坚决反对,坚决制止,严格禁止。”在3月11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对环保“一刀切”问题说“不”,展现其决心。
环境治污需要铁腕执法,但所谓的“铁腕”,并非不分青红皂白,对企业“一关了之”。
其实,早在2017年8月,生态环境部(原环保部)就明确表态,“所谓‘一刀切’,从来就不是环保部的要求。”2018年5月,生态环境部研究制定《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明确提出要禁止平时无作为,临时“一刀切”的弄虚作假行为,同时严格禁止“一律关停”“先停再说”。
官方三令五申反对“一刀切”,甚至专门出台禁令,从侧面足以看出问题的严重性,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去年11月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向社会公开“回头看”中“一刀切”的典型案例。其中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被直接点名,因打着大气污染治理旗号强制禁煤,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温暖过冬。
李干杰也曾多次强调,个别地方的“一刀切”行为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必须坚决反对。对于这种“一刀切”行为,要严厉打击问责,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
去年以来,在生态环境部的号召下,重庆、江苏、河北等地也纷纷出台针对性的政策,禁止环保“一刀切”,并且提出了具体要求和举措,对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及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形成巨大威慑。
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义光就带来了一份环境治理不能搞“一刀切”的提案。
他认为,企业作为污染防治的主体,必须要依法依规履行环保责任,同时政府也要依法依规进行监管,防治简单粗暴,一关了之。同时他呼吁,对一些采取好的防治措施,没有造成环境的污染的企业,应该给予绿色通道。对存在违法排污的企业,也要留有一定的余地,给予整改机会,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环保“一刀切”看似简单省事,见效明显,但这种“株连式”的执法却背离了法治的基本原则,对于守法企业来说,不仅不公平,还存在误伤的风险。
蓝图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古往今来的实践表明,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绿色作为底色,发展才更有亮色。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的铿锵话语,诠释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关系。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黄山市人民政府市长孔晓宏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近年来,黄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绿色是黄山最大的底色,生态是黄山最大的优势。随着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的全面启动,黄山翻开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历史篇章”。孔晓宏透露,近年来,黄山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构建山水相济、人文共美的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为抓手,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引导产业布局、倒逼结构转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生态美”和“百姓富”的同频共振。
“生态兴”托举“文明兴”,绿色发展引领社会进步的新阶段。在东北大兴安岭,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塑造大自然的“天然氧吧”;在青海三江源,加强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综合治理,呵护好“一江清水向东流”的“中华水塔”;在长江经济带,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践证明,不断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和自我循环能力,才能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不是一场冲锋就能把红旗插到山顶——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不少城市空气质量仍未达标,一些地方饮水安全仍有风险,土壤污染治理仍需破题。稍有松懈,攻坚的成果就有可能得而复失。
我们必须咬紧牙关,爬过治理生态环境问题这个坡,迈过高质量发展这道坎,深化改革创新激活生态文明“新动能”,才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一场大仗、硬仗、苦仗,重塑中国生态“高颜值”,让美丽中国的擘画早日走进百姓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