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刘焕荣
时下,春风习习,杨柳青青,正是踏青放风筝的好时节。翻阅古诗词,徜徉在古诗词里放飞风筝,却也令人心旷神怡,春意盎然。
唐朝高骈曾在《风筝》诗中写道 :“夜静弦声响碧空,官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风筝发出的声音有音乐的美,像一串串流动音符响在耳边 ,一阵风吹来,风筝又吹出另一种曲调,细细品味, 犹如丝竹之音萦回于耳,让我 们从中感悟着风筝音乐的无穷曼妙。风筝之魅力,其形色彩缤纷,其声悦耳动听,其飞姿态万千,其艺老少皆宜。
到了宋代,“风筝诗”渐渐多了起来。北宋著名宰相寇准写的《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诗中并不见纸鸢的形象,却给我们带来了遐想和抒怀,风筝只有凭借风方可旁云而飞,人事腾达不也是这样的吗?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风筝似人生,升腾不由人。
南宋诗词大家陆游的的《观村童戏溪上》写的就轻松随意多了,其中有“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谢晚晴。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雨后的溪水漫过堤岸快要跟堤相平,闲来观看村童们感谢老天向晚初晴。有的骑着竹马跌跌撞撞冲进了烂泥坑,有的放着风筝,风筝横冲直撞的迎风飞鸣。
明朝徐文长在《风鸢图十首》中就写到了一个老人对待风筝的情趣:“我亦曾经放鹞嬉,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老人们放风筝,不再有孩童的喧闹,也不再有年轻人的激情,但是有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有在宁静闲适中生活的情致。眼看风筝高入云霄,自然令人心旷神怡。
而明代大文人徐渭晚年贫困潦倒,主要以买画为生,他曾画了大量的《风鸢图》,并有题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为:“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他通过对孩子放风筝的描述,把未来的希望和寄托倾注在儿童身上,也表达了对对培育人才的感慨。
清初诗人孔尚任的《风筝》写得很有意思:“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兴致勃勃的儿童准备好放风筝,却等不到足够的春风,“骂”是心急,也“骂”出了对风筝的钟爱。
“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人郑板桥有诗曰:“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除了儿童,年轻女子对风筝也非常喜欢,参与其间。诗中生动地描写了清明时节放风筝的情景。放风筝的场面很大,满天飞翔的风筝下,娇女摆动罗裙,在周围欢呼助兴,风筝给了她们春天的心境和展示美丽的机会。
是啊,同样是风筝,在不同人的眼里会流露不同情感。“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这是清代著名大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探春这一人物写得一首《风筝》诗,此诗把放风筝的人和放风筝的季节,以及放风筝时出现断线的情况写得惟妙惟肖,耐人寻味。
在历代风筝诗中,写的最精彩、也是最有名,就是清朝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入诗,诗意的春天便鲜活起来,有了风筝的起舞,春天更加亮丽动人,是描写放风筝的传世之作。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徜徉在古诗词的海洋里放飞风筝,放飞一份美丽的心情,湛蓝的天空中那越飞越高的风筝,既牵动着我们的视线,更系着我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