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
每天夜晚,在一个女教师的眼前,有一座逶迤绵延的仿佛青龙尾巴般不断扫落和卷起太阳的大山,名叫龙尾山,龙尾山上,有一个被早期开山创业的石油工人炸裂的山口,名叫炸山口。无数个加班后下班的夜晚,这个女教师总会独自走过这一段漆黑的山口,每当此时,校长特意给她安装的一盏盏路灯总会被学校门卫“点亮”,劈开山口的黑暗,撒下团团光明,此时,这个身影孤独的女人总会感到大山的温暖,感受到坚守的值得,会沿着茫茫夜色中一道细细的光路,不断执着的穿过漆黑的山口,走向家的方向。等到她走过山口,路灯重新熄灭,和大山一起睡去,等待她第二天再次来临。她叫李煊琳,一个80后女教师,坚守龙尾山八年,远离繁华市井,只为不断重逢一双双澄澈明媚的大眼睛,给他们带去知识的光明。
“什么?你要去龙尾山!那个地方比较偏远,你这是何苦呢?”八年前,当毕业于孝感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来到江汉油田教育集团工作的李煊琳向朋友们说起自己要前往的工作地时,朋友们纷纷不解。李煊琳有自己的想法。她自幼热爱教师工作,想用一份爱心和学到的知识回报社会。2010年,她雇了一辆大卡车,离开在油田工作繁忙的丈夫,将自己、公公婆婆和1岁左右的孩子,连同所有家当装上,前往遥远的大山深处,开始了一段龙尾岁月。
抵达油田教育集团龙尾山学校后,李煊琳成为龙尾山学校六年级语文教师、班主任及少年队辅导员,她发现大山深处的这里条件艰苦。李煊琳的宿舍是小区里一个套间,只有一张铁床和简陋的水电设施。她和家人推开门和窗户,放入阳光,去除沉闷潮湿的味道,弄来了几张桌子和椅子,简单收拾一下,就像龙尾巴上的一个温馨的小家了。她查看热水器,发现热水器烧的是液化气,烧半天水是冷的,水温达不到,她和家人就用毛巾抹身子。一天只有早中晚两小时的时间供水,有时甚至几天都不来水。炎热的夏天,只能靠存储的水洗洗身子,去除暑气。夜间经常停电,公公婆婆照顾孩子,她则点着蜡烛备课,给孩子们批改作业。最难熬的还是阴冷的冬天,她所住的房间没有暖气,屋里屋外同样冷,三九天更是呵气成霜。冬天的早上,她都能发现前一天的毛巾被冻硬了,水盆都结冰了。她苦笑一下,迎着阳光洗脸,继续生活。每天依然坚持批改作业,备课到深夜。
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她看见教室里孩子们质朴、纯真、可爱的笑脸,就会忘掉生活的烦恼。
她所任教的龙尾山学校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皂市镇,地处偏远山区,校园里的学生过去主要是江汉油田三机厂职工的子女,由于三机厂外迁和家属区往江汉回迁,常驻人口越来越少,学生也主要变为周边农村的学龄儿童。这些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多为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许多孩子因此变得性格孤僻、自卑敏感,李煊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学生胡亚芸,由于父母常年在外,不得不寄居在外婆家,心里对父母有着怨气,家长打电话回来也不接,也不和外婆沟通,性格变得越发暴躁,与班里的其他同学也不交流。李煊琳多次与胡亚芸谈话,了解孩子之所以拒绝和父母交谈,只是出于叛逆的心理,其实还是渴望父母关心的。在她的鼓励引导与关心下,胡亚芸逐步理解了父母为了生计才外出打工,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通过关爱,胡亚芸性格开朗了许多,不再拒绝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中。
李煊琳发现班上有些留守儿童疏于管教,导致学习成绩和生活习惯差。她觉得要深入了解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和家长联手起来,才能教育好孩子。于是,李煊琳决定定期对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家访,了解他们和家人的思想动态,为此,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数九寒天,李煊琳都翻山越岭,爬山涉水,走村串户,周边天门京山20多个乡镇,半径超过30公里的学生家门口,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也了解到许多孩子背后的家庭故事,为孩子的未来尽一份责任。
李煊琳任教的班级有一个名叫鲁力的小男孩,非常调皮,学习成绩不好。李煊琳刚接手这个班时,鲁力在摸底检测中语文只考了30多分。李煊琳为了让鲁力能够尽快赶上班级进度,常常带这个孩子到家里辅导功课,天晚了就做饭给鲁力吃。在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下,鲁力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更让家长和老师欣慰的是,这个孩子心灵获得了成长,他改变了以往我行我素,不守规矩的坏习气,变得阳光上进,更加愿意主动承担责任帮助同学。在孩子们眼里,李煊琳是老师,也是“妈妈”。
李煊琳不但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孩子的智商,让他们学会读书,让他们会解读阳光的规律,她还通过课外教学提升孩子们的情商,让孩子们学会生活,让他们会感受阳光的美好。她带孩子们春游,感受大自然;和孩子们一起参加义务劳动,体会劳动的快乐;给孩子们买文具,送衣物,让孩子们学会关爱和理解彼此;带领孩子们读名著、讲故事,感受古人的情感的美好。在她精心的浇灌下,这些农村里的孩子慢慢都有了改变,变得礼貌、用功、愿意主动去学习,成绩逐步提高。孩子们的父母从打工地回来,无论时间多紧,都要来学校看望她,感谢她对孩子们母亲般的关爱。
李煊琳深知,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终身学习。为了提高业务素养与教学水平,她从自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购买了《教师人文读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教育心理学相关书籍,一有空闲就翻阅。在工作中,她更是不错过任何一个提升业务素质的机会,积极参加教育集团各种学习与活动,光撰写的学习笔记就有上万字,心得体会多篇,详尽地分析每堂课成功在哪里,不足在哪,如何改进,字字句句都倾诉了她对教师工作不懈的理解和钻研。多年的努力工作和爱心付出,使她成为了村民和孩子口里的良师,身边的益友,学校里的精英骨干。她扎根山区小学,忠于山区教育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得到了各方的赞扬和好评,短短的八年时间里,她连续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国培计划——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优秀学员、江汉油田“局模范教师”、江汉油田教育集团德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2018年还获得“第四届潜江市道德模范”称号,其辅导的学生也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教育集团第十一届学生艺术节小学组第一名,教育集团第十届科幻作文大赛获一,二等奖,教育集团第十一届学生艺术节小学组第一名。曾有不少人建议她离开龙尾山,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去大城市当一名老师,取得优厚的待遇。她也曾犹豫过,但是一想到农家孩子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想到村里人送孩子到学校对她的那种朴素、感恩的情怀,想到这里学生需要她,她最终毅然选择留下。
李煊琳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与寂寞,在龙尾山学校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一留就是八个年头。每天晚上,厂里一片漆黑,路上空无一人,加班后的她仍然在一个人穿过炸山口。眼前那段山口里的窄路,一边通往自己的家和未来,另一边通往一群人的家和祖国的未来,她犹豫片刻,眼前为她设置的路灯依然亮了,她迎着亮光,执着地穿过了山口。
(江汉油田 黄慧 罗宗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