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福建石油分公司 何银基
清明前后,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破土而出的春笋肥嫩粗壮,正是春笋大量上市的时节。春笋,笋体肥厚,美味爽口,营养丰富,被誉为“素食第一品”。无论是炒、炖、焖、煨皆成美味,烹调时无论是与鱼肉禽蛋等菜料合烹,还是辅以豆制品、叶菜类等合烧,均色香味俱佳,食而不厌,还可以用它包包子、包饺子,正如杨万里在《晨炊杜迁市煮笋》一诗中写道:“可齑可脍最可羹,绕齿簌簌冰雪声。”无论怎么做,都能让人们感受到春天最美妙的滋味。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多山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多笋的优势,许多美食都有笋的身影。笋因其在山林里土生土长,不用施肥,不用喷洒农药,无污染,且营养价值高,是难得的纯天然的保健食品。在中医的研究中,春笋味甘、性寒,具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通血脉、消食胀等功效。现代医学则认为,春笋具有滋阴、益血、化痰、消食、利便、明目等功效。常食不仅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去积食、防便秘,也是肥胖者减肥的佳品,并有预防大肠癌的功效。
福建笋多,喜欢吃笋的人也多。八百多年前,生活在南宋中后期的福建晋江文人林洪写过一本书,叫《山家清供》,书中介绍了“傍林鲜”、“山家三脆”、“山海兜”、“煿金煮玉”、“玉带羹”等以笋为主料的菜肴。现在,笋炒三鲜、笋炒肉片、梅菜扣笋等等。无论在酒店还是在寻常百姓的餐桌上,都让人百吃不厌。福州的红糟焖笋、闽清的糟菜炒笋、漳州的酸笋、龙岩的鳝鱼苦笋……都是当地的特色名菜。在闽北山区,很多特色菜都与笋有关,其中最值得推崇的就是被誉为“闽北一绝”,排在“闽北十大名菜”榜首的笋燕,那是用笋和香菇、粉丝等闽北特产做成的。
其实,喜欢吃笋的不只是福建人,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都对笋的山林之味推崇备至。《诗经》里就写过:“其蔌维何,维笋及蒲。”意思是说,饯行的酒席上,吃的上好蔬菜就是新鲜竹笋和香蒲。白居易曾写《食笋》诗曰:“紫箨坼故锦,素肌掰新玉。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说对笋食而不厌,食之可不思肉味,而且以“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深为遗憾,可见他对竹笋的钟爱。清代郑板桥也赞之:“江南竹笋赶鲋鱼,烂煮春风三月初。”近代书画大师吴昌硕,对家乡的竹笋念念不忘,宴饮时不禁吟唱“家中常有八珍尝,哪及山间野笋香!”
文人墨客爱吃笋,不得不说吃仙苏东坡。他被贬黄州时,曾写过“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诗句。他的“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还是天天笋煮肉”诗句,更是让后人传诵而经久不衰。他甚至还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他的意思是如果你对竹笋还如吃肉似的大嚼,那这人世间无论是做官发财,还是成仙骑鹤到扬州,都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了。有个与他有关的很有意思的故事。他有个表兄弟叫文同,善画竹,开创“湖州竹派”,也是个爱吃笋的货。文同在临川任太守时,一天正和家人煨竹笋吃午餐,收到苏东坡的来信,当他看到苏在信中说“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时,笑得把嘴里的笋喷了一桌。苏东坡戏谑他清贫而喜笋,把渭滨的千亩竹笋都吃在胃里,而正在吃笋的他,恰被说中,此时此景,怎不令人喷饭?
林语堂曾说:“竹笋之所以深受人们青睐,是因为嫩竹能给我们牙齿以一种细嫩的抵抗。品鉴竹笋也许是辨别滋味的最好一例。它不油腻,有一种神出鬼没般难以捉摸的品质。”文人墨客吃笋,图的是“人间有味在山林”,追求的是品味和雅趣,我们不是文人墨客,但在草长莺飞的春天里,享受着这无污染、原生态的美味,也算是一种清欢的小幸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