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4-21 09:20:16
|
查看全部
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地出台吸引人才政策,是出于进一步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考虑。
“随着我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特别是进入经济新常态,科技创新已成为迫切需要。我国由原来的低成本战略转向创新发展的差异化战略,无论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还是产业升级换代,都需要大量人才资源的支撑。各地出台吸引人才政策,也是顺应经济新常态下进一步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苏海南说。
受访专家认为,各地“求贤若渴”的现象,一方面表明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位置和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人才发展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是中西部省份和城市普遍面临动能转换、产业升级等重大挑战,势必要依靠人才来引领和推动。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不再是过去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发展模式,而是进入了人才取代资本的新阶段。专家认为,随着大学毕业生进军更多二三线城市,各个城市之间的发展有望更趋平衡和互补。
“二三线城市面临的人口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等一系列问题都集中在人身上。在一线城市功能调整、产业升级的形势下,二三线城市正迎来引进人才的黄金机遇期。”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孟立联表示。
“留人”并非靠大把撒钱就能实现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众多二线城市都在积极抢夺人才。但是抢到之后能不能留住他们,这并非地方政府仅靠大把撒钱就能实现的。当下,这些社会的中流砥柱需要有足够的发展空间,而不仅仅是一处安身立命的居所。”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认为。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刘文军也表示,“一些城市目前采取的优惠政策主要是降低落户门槛,帮助解决起点困难。这些面向起点的措施是有效的,但还不够充分。还需要建立面向发展的后续措施,如用人单位的人才激励制度,给人才一个稳定可靠而又有吸引力的职业生涯预期,做到人尽其才,通过完善制度实现人才引进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人尽其才是关键
政策出台后,在“引得进”的基础上,如何让人才留得住、用得好,更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管理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序认为,地方政府争夺人才肯定是为了自身的经济发展。除去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之外,相关的工作机会、生活环境、事业平台、发展前景、公共服务要跟上,是引进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之举。
苏海南指出,各地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产业需要和特点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不应该一味追求人才的数量,而是要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注重才尽其用。
“对于二三线城市来说,吸引人才尤其要找准自身定位,围绕当地产业发展战略,制定有针对性、个性化的人才引进政策。在政策上最忌讳的是‘一窝蜂’式的同质化竞争,而是要本着对人才的真情,充分体现出欢迎人才、尊敬人才、热爱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意愿,这样才能实现人才引进和留住的可持续性。”苏海南说。
孟立联也认为,目前各地出台的人才吸引政策众多,但这些政策如果不是建立在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很难达到引进人才的目的。因此,一项好的人才引进政策需要适合当地的产业政策及产业规划,应该让人才感受到足够广阔的发展前景。
“比如,针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通过系统工程,从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等多方面多管齐下。同时,教育体制要相应地改革,把单一的高校培养机制改为高校和职业学校同步培养人才,切实提高人才资源的多样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才能满足各地的实际需要。”苏海南说。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认为,应当从简单的数量发展向质量和特色转型。城市发展应当全国布局,各个地区应遵循当地文化、资源状态整体规划、全面转型。有些适合绿色种植,有些发展旅游,而非盲目跟风开发房地产。全面转型且具有人文发展氛围的城市,才能留住人才和人口,发挥他们的作用。
(Wind综合中国经济网、新京报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