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广东珠海石油分公司 赖惠文
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呼唤。一一但丁
这是作家史铁生在散文《合欢树》上的引言。
认识史铁生,是从儿子的中学课文《我与地坛》中开始的。后来,我又陆续读了他写的《秋天的怀念》与《合欢树》,在这几篇文章里,他写得最多的就是自己的母亲。读他的文字,总有一种厚重的温情与伤感的哲思氤氲在心间。
《我与地坛》中,作者因为在清平湾插队时意外瘫痪而回到了母亲身边。因为找不到工作,没有了去路,他变得暴怒无常。无意中,他在一个废弃的古园,也就是后来的地坛,找到了安静的去处。他在文中写道:“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短短几行字,道出了他内心的悲观厌世。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面对身残后苦闷沮丧的儿子,最难受的莫过于他的母亲。她无言地帮助儿子坐上轮椅车,望着他摇车出门的方向,到园中寻找他又不想让他发觉。她努力地掩饰着自己内心的痛苦,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孩子的自尊,用深沉的母爱唤起他对梦想的追求。
在母亲的鼓励下,作者找到了心中的乐土。他在园中倾听自然,思索生死。在这里,他遇到了许多人,看到了他们各自的命运,从而引发了对苦难的感慨,也得出了生命的感悟:就命运而言,休论功道。他开始释怀,开始提笔写作,找到了生活的动力。
《秋天的怀念》中,母亲为了更好地照料瘫痪的儿子,毅然放弃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为了让儿子乐观地生活,她全然不顾自己身患重病,硬撑着要做儿子坚强的后盾。最让人心痛的就是那句:“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好好儿活”,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最大的期望,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汪国真在诗歌《母亲的爱》中这样说:“我们爱母亲,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我们的爱是溪流,母亲的爱是海洋。我们的欢乐,是母亲脸上的微笑。我们的痛苦,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很难用一两个词语去准确形容母爱。在这两篇文章中,我看到的母爱,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信仰。一个做母亲的心,必然要同为母亲的人才能懂得。那就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她可以放弃整个世界。
作者用《合欢树》这篇文章深深的追忆和怀念母亲。母亲种下的合欢树开花了,合欢花,象征合家欢乐,它融入了母亲的情感寄托。合欢树,见证了作者的成长历程。他从意志消沉,到人生奋进,再到取得辉煌,背后都离不开母亲的陪伴和付出。当他的小说出版、散文获奖时,母亲却早已离开人世,留下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合欢,这是作者母亲内心的祈盼,也是全天下母亲共同的祈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