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26|回复: 0

 松花江污染背后的“赌局”

发表于 2010-8-1 10:05: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背景:受洪水影响,吉林省永吉县一工厂大量化工原料桶被冲进松花江,数量达7000余只,其中4000只为空桶、3000只为原辅料桶。桶内所装三甲基一氯硅烷受热或遇水分解放热,会放出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华商报发表王聃的文章:7月28日上午,许多市民发现家中停水,纷纷开始前去超市抢购饮用水,一箱市价20元的瓶装水,被卖到了60到80元。而江面上的滚滚白烟与刺激气味,以及其信息透明的不够,更是让恐慌向更大面积波及。28日晚间,吉林当地官网发出消息称,此事对松化江水质影响甚微。28日,当地水务部门亦发出消息称,停水是因为电力公司进行电路检修。解释看似能够自圆其说,但却不能纾解那些显而易见的疑问:既然是影响甚微,为什么当地官方的信息公开得如此缓慢?为什么直到29日,依旧拒绝向公众披露更多的关键细节?更重要的是,当2005年一起震惊全国的污染发生在松花江之上,继而建起的预警与防范污染机制,为何依旧是如此脆弱?当一条河流一次次在污染面前不能独善其身,它的命运实际上就是粗放式发展的最真实的背书。然而,将它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去观察,我们又会发现更多的大江大河在承受着这种发展下的惨痛代价。仅以本月为例,也至少有着两起类似的事件。福建上杭的紫金矿业污水泄漏到汀江,不仅污染了大江,还不经意地泄漏出了官商一体的深层污染源。而大连新港码头输油管线的爆炸起火事件,除了污染附近海域,更造成了一名清油消防战士牺牲。这里面固然有一种城市化和工业原本不合理布局的因素存在,但其显然更指向另一些粗放性的管理模式:在城市发展的考核上,是不是过多地注重了GDP的分量,而忽略了其他更多需要制约和关注的因素?而对于环境治理本身而言,是否失去了一种以猛药治沉疴的智慧与勇气,相反却陷入一种巨大的治理迷津之中?

  小蒋随想:工业企业临近江河,对于水路运输、下泄排污都十分便当。弊病是,一旦发生事故很可能污染江河、平日里滚滚流出的废水在一步步破坏生命的水道。有人说,这是要钱还是要命的问题。遗憾的是,一些地方往往选择要钱不要命。或者说,有些人是在赌,只要在自己的任上不出人命就行,赚一票拍屁股走人就行。这种观念与作为同样出现在煤矿的生产与经营之中。不过,大自然不会顾及人类的侥幸心理,人类的野蛮生产还在加剧自然的烈怒。事故接连发生,行政者疲于应付善后,每次总结教训都会提到“减少事故隐患,防患于未然”。但是,只要各种潜在的威胁与炸弹不除,光想着钱的GDP思维依旧,我们还是会看到事故继续造访,亡羊却难以补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