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福建石油分公司 何银基
在中国,有灶才有家,每个家庭都必须有一个炉灶。而灶是每一个家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灶的重要性,在夏朝开始就有灶神了,这灶神在民间诸神中算是老资格了。“井灶有遗处”,说明即使村落和人迹都荡然无存了,井灶的遗址还在。在福州,当乔迁新居的时候,都要办个“安灶家”仪式,请亲朋好友来新居吃个饭,表示昭告天地人间,从此之后就在这里立灶安家,以祈求往后的日子吉祥幸福。
在汉字里,灶从火从土,意是“火在土上燃烧”。在旧时家乡的乡村里,每家每户都用砖头砌个土灶,灶台上安有大小铁锅各一个。灶台一般是傍着土墙而砌的,在土墙里安个烟囱管道直通屋顶,并和土灶连通,这样可以把灶膛产生的大量烟灰通过烟囱排到屋外。做饭的时候,每家每户的烟囱里都飘荡着袅袅炊烟,描绘出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农耕社会的景象。
那时候,铁锅下面的灶膛里烧的燃料是柴草,包括柴片、枯枝、秸秆和杂草。为了让灶膛里的火烧得更旺些,一般每个家庭都备有一个风箱,安在灶膛边上,“踢踏踢踏”地推拉风箱,风箱里被挤压的空气从风嘴通过风道送进灶膛,使柴草燃烧得更猛烈更充分。同时还必配一把末端成丫字形的火钳,不时搅动推送灶膛里的柴草。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家乡乡村的农家平时很少炒菜,做饭时在大铁锅里放上适量的番薯或番薯片和水,盖上锅盖就可以专心致志地去烧火了。如果是炒菜,既要忙着锅里的,又要照应灶里的,一个人是顾不过来的。
小时候常常被母亲叫着帮助烧火,这在冬天还是不错的差事,可以暖暖身子。夏天可就不好受了,不一会就汗流浃背。如果柴草比较潮湿,一边猛拉风箱,一边不停地拨动柴草,烟熏火燎,草灰飞舞,流汗又流泪不说,还搞得你灰头土脸。我当兵后,才知道这总比在野外埋锅做饭好得多。在部队野营拉练中,最辛苦的是炊事班,行军中他们要背着行军锅,带着粮食柴草,到了一个地方,他们要选好适当的位置,挖好坑,架上锅,然后生火做饭。那不仅是苦活累活,也是技术活。为了不暴露行军路线,饭后还要填坑灭迹。
灶火不仅是军队行军野战中战斗力的保障,有时也是用兵布阵的手段。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膑和诸葛亮,分别用减灶和增灶的办法布下疑阵,创造了成功的战例。魏国将军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派田忌去救助。田忌率军直扑魏国,庞涓只得率军回援。此时孙膑建议田忌,齐军进入魏境后先挖可供十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挖可供五万人吃饭的灶,第三天挖可供三万人吃饭的灶。庞涓以为齐军因为开小差大量减员而麻痹轻敌,放弃步兵,率轻装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追击,结果中了齐军埋伏而大败,他自己自杀而亡。诸葛亮在六出祁山中,有次因粮草接济不上而退兵,但又怕司马懿追杀,就用逐日增灶的办法,使司马懿产生了诸葛亮在诱其深入的疑虑而不敢追杀。这说明在古代,虽然灶火做饭有诸多不便,但只要谋划得当,也可以迷惑敌人,变被动为主动。
这样烧火做饭的方式应该是延续了几千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煤炉取代了土灶,煤球和蜂窝煤迅速取代了柴草。烧煤比起烧柴草方便了许多,也干净了不少。但质量差的煤,火苗蔫不拉几的,你急他不急,只能往火门里拼命煽扇子。而且把煤挑到楼房上,也是很累很麻烦的事情。好在罐装煤气很快取代了煤,没有多久,管道液化气又取代了罐装煤气。其间还有煤油炉、电炉等辅助性的炉具,尤其是做饭不见火的电磁炉、微波炉对于过去的人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白居易如果在现在的雪夜请朋友喝酒,也用不上他的“红泥小火炉”了。液化气和电解放了柴草,芯片和开关解放了人工,灶火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我们这代人所经历的灶火变迁,是过去几代人、几十代人都未曾经历过的。
灶火的变迁,何尝不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