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3|回复: 0

[转帖专区] “海归”青年毛浩夫——井冈山精神,因信仰而热爱

发表于 2019-5-16 14:18:4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浩夫:您愿意回井冈山来同爸爸、爷爷一道学习宣讲井冈山精神,传播红色基因,我非常高兴,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不看落款,你一定想不到,“您”这个称呼,来自一封爷爷写给孙儿的信。

“没错,称呼用的就是‘您’。”收信人毛浩夫说,“在爷爷眼里,关于井冈山的事,都是最神圣的。爷爷生前一定是充满着欣慰,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这位曾留学英国,学习国际金融专业的“80后”小伙,两年前从南昌回到家乡,全职担任江西干部学院现场教学讲师。

曾担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退休后义务宣传井冈山精神近30年……毛浩夫的爷爷毛秉华身上,有着太多的井冈山烙印。从毛浩夫记事起,爷爷的身影就总是和红色教育分不开。

2016年夏天,毛浩夫利用休假时间回到井冈山听爷爷讲课。“当时他已经80多岁了,但是眼里全是激情与信仰。”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毛浩夫看到了一张红军干部写给妻子的英文贺年卡。“上面的英文花体书法漂亮极了,一下子把我镇住了。”后来,毛浩夫才知道,在90多年前的井冈山,“海归”并不稀罕。除了留学苏、德、法的党和红军领导骨干,还有不少国内名牌大学的学生来到这里闹革命。井冈山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了解得越深,历史给毛浩夫的震撼越多。新的认识不断冲击着他的思想,直到观念转变成行动。2017年初,毛浩夫从南昌回到井冈山担任现场教学讲师,他也从此开始了一段重新认识家乡、认识父辈的寻根历程。

面对前来参观学习的各种知识层次的学员,学习商科的毛浩夫感受到了压力。“有一次我在介绍党的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时,一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学员问,当时规定的土地权利,是所有权还是使用权?一下子就把我问蒙了。”讲解结束后,他跑到爷爷的办公室,一番检索,终于解惑。毛浩夫说,这样的经历,让他明白,要影响人、说服人,首先自己要学懂弄通。

由于常常给外国学员讲解,毛浩夫需要准备英文讲解词。“说是翻译,但因为表达和文化上的差异,有时候比重写还难。”毛浩夫只好先钻进书堆里,阅读英文版《毛泽东选集》等书籍,从翻译原始史料中重新开始。

在如今的井冈山,和毛浩夫同龄且有高学历的讲解员,并不少见。在这样的实践中,他们收获着信仰和热爱。毛浩夫说,他和伙伴们正在做的事,正如爷爷信上所写:“宣传别人与改造自己相结合……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对井冈山精神做到真学、真信、真用。这是一辈子的事情。”

《 人民日报 》( 2019年05月16日 10 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