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20|回复: 2

班组管理的“流行色”变迁

发表于 2010-8-4 21:33:5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班组管理的“流行色”变迁
重庆能源松藻电力公司 周庆
       正如服装带有时代的流行色一样,班组的管理也同样具有时代流行色。
        建国初期的班组长,只要肯吃苦耐劳,具有革命加拚命的工作精神,就是员工的榜样,就是好班长。“苦”和“拚”是当时的班组长的本色。那时的员工比较朴实,要求也比较少。班组管理强调最多的是“纪律性”,“自觉性”。毛泽东的那句:“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曾经是当时广为流传的口号。批评人最多的用词正如电影里说的“有组织无纪律”、“怎么这么没有纪律性?”。“纪律性”、“自觉性”是当时班组管理的流行色。
        六七十年代的班组结构上有了明显的变化,是最为复杂的。农转工、转业军人、毕业学生、知青、接班人……所有的员工都是“国家人”、“铁饭碗”,是“最牛”的一代员工。员工抱着反正你没权把我赶回家的思想,混世魔王比较多。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话“多干的傻,不干的奸,打完班长就上学习班。”当时哪个班长敢和员工过不去,那简直是自己找不自在。轻则挨骂,重则挨打。班组的管理虽然也有规章制度,但是执行起来困难。这时的班组管理是以说教为主。“哄”、“捧”成了当时班组管理的流行色。
       到了八九十年代。员工的结构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转业军人、毕业生、合同工和临时工占了绝大比例。“铁饭碗”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员工的素质相对也有所提高。各项规章制度也逐渐形成,但是还不够完善。许多班组的奖金考核基本上由班组长一个人说了算。班长一句话就可以把员工全月的奖金扣光。遇上不顺眼的就大声地“吼”成了当时班组长的标志性语言,奖罚力度过大,“狠”成了班组管理的常用手段。因为“吼得紧”、“扣得狠”,班组长与员工的关系比较紧张。“吼”、“狠”是当时班组管理的流行色。
        到了本世纪,员工的素质有了极大地提高。随着技术型人才的被重视,许多“技术能手”、“比武冠军”走上了班组长岗位。模范带头作用在班组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普通员工也开始参加班组的管理,班组管理再也不是班组长一个人说了算。“班组六大员”是每个班组的必备。考核制度也越加合理。制度的制定也由员工共同讨论才能通过并实行。班组长与员工在制度面前是平等的关系,文化管理开始越来越受到青睐。由“吼”“狠”管理转到了“文化”管理,文化成了这个时期班组管理的流行色。
       如今,80后员工登上了舞台,新建或人员流动大的企业80后班组员工甚至已经占据了主流。以2004年成立的重庆能源松藻电力公司为例,90%以上的班组员工都是80后,他们更崇尚自我价值和自我意识。他们接受了较为多元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欲和追求欲同时期望值很高。比较自信,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表现的机会,提升的机会。他们有创新的思维。但是,他们也比较缺少人际的理解,缺乏自我牺牲的精神。这些员工,有极大的优点,也有极大的缺点。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往往是超“常理”的,是“出人意料”的。
       管理这些高智商、书本知识存贮量比较大、思维活跃的员工,显然不是简单的说教就能达成目标的,更不是“吼”能解决问题的。这些员工,您就是给他灌输班组的文化管理,也有一定的局限。要知道,一个班组的文化的形成是要经过长时间的总结与凝练。让一个新的员工来接受这些文化,也需要时间。对他们进行管理就要求我们的治班策略也必须与时俱进。班组长们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注重学习治班之策。参加班组长培训,听专家说“治班之策”,为自己充电;参加班组长经验交流会,说“我的治班之策”。通过学习与交流,把治班之策的技巧运用得更灵光。“人性化”、“策略”成了如今班组管理的流行色。
       请让我们透过来自全国各地的报道,充分感受一下今天班组管理的流行色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4 22:56:39 | 查看全部
这个不错,周庆越来越厉害了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5 04:42:55 | 查看全部
很好,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