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视觉传达设计的学习结束后,正准备去国外继续读书的李旻,被一个去《中国日报》的实习机会打断。“《中国日报》是国内唯一的英文报纸,觉得很牛;自己的画呈现在报纸上,觉得很洋气;毕业于西安美院的部门领导,觉得很懂我。”在三重感觉的冲击下,李旻在实习期结束后,留了下来。
李旻告诉记者,当时有两个部门可以去,一个是设计部,就是报纸的美编,另一个是美术部,是单纯地画画,“虽然我所学的专业跟设计更相关,但我更愿意画画。”
工作的前两年,李旻的工作就是给文章配小图,画漫画。不痛不痒、无声无息的状态,让她感觉有点不舒服,直到2011年,《中国日报》欧洲版创刊,领导决定在一版启用大插图,李旻施展拳脚的机会来了。
“其实那时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画。”出于尝试的心态,李旻呈现了她的封面处女作,“第一幅作品的主文内容是欧盟与中国之间的投资,我就模仿国外报纸漫画式的风格,画了两个欧洲人、两个中国人,在一艘激流勇进的皮筏艇上,每个人都表现得很努力很兴奋。”李旻回忆说,当时虽然受到了领导的表扬,但市场反应并不大。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李旻认真地对待着自己的每一幅画,但总感觉不够理想,要“有所改变”的想法不断敲打着自己。于是,她用业余时间在故宫上了半年的工笔画培训班,疯狂练习描线能力;一有时间,她就到专业网站去欣赏具有时代感的各种插图。偶然机会,纽约插画大师倪传婧给苹果公司画的鸡年插画突然点醒了李旻,她意识到:原来可以把描线融入画里,可以把人物造型画成中国风!
“那段时间,报社多次开会说要讲好中国故事,主要是讲给文字编辑听的,但我想,我的画也应该讲好中国故事。”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让李旻迫不及待。
2017年头几期,一个崭新的开始,李旻把她最新的画风呈现给了海外的读者。随即,欧洲编辑部的同事打来电话,肯定了她的创新风格;张歌明老师发现后,立刻在清华美院的公众号上推出;外单位领导来视察,着重表扬了头版的版式……一段时间内,李旻受到了极大鼓舞。
而网上疯传的那些作品,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当然,作品越画越好,越画越顺畅,她也越画越起劲。
每幅作品都是用心之作
李旻坦言,要画好每一期的插图,理解内容是首要。每次,编辑先将下期头版的内容讲解给她,她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消化,寻找思路,在与编辑多次沟通后,最终确定画面内容。
李旻指着自己手机里一个“中国外汇储备跌破3万亿美元”封面标题说,“如何体现中国外汇储备跌破了3万亿美元,但并不是坏事的意思呢?”李旻回想着构思过程说,“我就想,哪种往下走的状态不是坏事,还得用中国元素体现?我想到了‘如鱼得水’,对于鱼来说,在水里上下游动都是正常状态。”李旻把自己的想法和编辑沟通后,得到了认可。
采访中,无论谈及她的哪幅作品,关于当时的构思过程,李旻都能立刻呈现,她表示,这是因为每幅作品都是她的用心之作。但从接到选题到出作品,对于只有两三天的时间限制,李旻从不焦虑,“我对自己还是有信心的,我觉得我总能想出来。”平和淡定的心态让她把自己归为“佛系少女圈里的”。
现在,李旻经常去给大学的学生讲课,其中一项必讲内容就是用自己的真实体验告诉学生们:你们在大学学的每一门课,都会在将来某个时刻用到。“我在大学时有一门专业课叫图形表达课,老师会让我们根据已有的图形,想象出其他相关内容。”李旻说,自己非常感谢这样的专业课,现在的每次创作,都会有学以致用的感觉。“但在当时,很多同学会觉得这样的课很无聊。”
所以,李旻要把自己的感受讲给正在上学的学生们,她的讲解通常会让一些学生感觉受益匪浅。“经常有同学会加我微信,告诉我,通过我的讲解他们不再迷茫。”每次收到这样的反馈,李旻就感觉成就感爆满。
未来,李旻打算更加明确画风,进一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用画更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而“一定要美”是李旻给自己作品的最基本要求。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富东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