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6-9 21:50:52
|
查看全部
营造有利于开放式创新的环境,为开展创新提供新条件。开放式创新可以打破组织内部的边界,鼓励内部成员之间的思想交流,调动组织内部成员特别是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应该看到,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其开放式创新的相关实践还将带动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尤其是开放式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技术联盟等,能够吸引和激励更多人加入到创新活动中来,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塑造开放、共享、宽容的社会氛围,为创新创业创造提供更好的条件。
在积极推动开放式创新、及时总结相关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应充分关注开展开放式创新有可能带来的风险。一方面,要防止因过度依赖技术引进而挤压内部研发资源。如果企业过分热衷于开放式创新,就有可能导致研发人员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与外部创新主体的沟通合作上,忽视对内部研发的投入,降低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这也容易让企业的管理者和研发人员认为外来技术比自我研发技术更容易获取,久而久之会形成过分依赖外部技术的倾向,内部研发能力薄弱、自主创新精神淡化,最终导致自身技术积累不足。另一方面,要关注沟通和协调成本的提升。在开展开放式创新中,各创新主体往往分散于缺乏正式契约的社会网络中,不同创新主体所在机构的沟通机制、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各不相同,企业需要与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员进行沟通、协调与合作,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创新的成本,降低创新效率。
对此,企业应首先明确开放式创新适用的技术边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开放范围。必须看到,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开展开放式创新,也并非所有的创新都可以通过开放式创新来实现,现实中,大多数颠覆性和突破性创新来自企业的内部研发。对此,应充分评估企业的技术需求及其适用的创新方式,区分核心技术和边缘技术、突破性技术和改良性技术,精准定位开放式创新的适用范围。其次需合理分配创新资源,选择适合企业情况的开放程度。较高的开放程度有利于企业充分借助外部资源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但也容易导致对外部资源的过分依赖,应根据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合理有序推进开放式创新,在起步阶段需避免构建大而全的开放式创新体系。总而言之,企业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用好开放式创新,有效控制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更好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