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8|回复: 0

给影视剧本当“医生”

发表于 2019-6-12 20:40: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经济日报

  影视编剧这一职业,众所周知,可提起编审,知者寥寥。“编剧写剧本,编审‘医治’剧本。一字之差,两条道路,两种故事。”她的诠释,让记者豁然开朗。

  她叫张晓佼,是一位编审,现任慈文传媒创意开发中心执行总监。她的日常工作,是给影视剧本下“诊断书”,提出可行修改方案。这些年来,张晓佼行走在编审路上,演绎着独特的精彩故事。

  “我本科专业是录音,2008年毕业后,先做了两年活动策划,后应聘到重庆卫视,成为一名栏目编剧。这一干,就是3年。”在栏目组,张晓佼从零起步,在海量的选题中筛选出上千个题目,最终确定一二,形成基本故事后,寻找故事原型再做采访,然后形成剧本。“一个个通宵熬过来,在实践中学习,讨论中提高,项目做完,经验也就有了一些。”张晓佼说。

  张晓佼认为,那段时间,收获挺多。“主要有3点:一是我对故事片剧本、拍摄和制作有了基础性认知;第二是工作的高强度锤炼了体力和耐力;再有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了我精益求精的意识,并付之于行。”

  然而在张晓佼看来,长期高密度和高强度做一件事,会让人失去兴趣。她对于写作开始心生抗拒。又坚持了一段时间,张晓佼下决心换个环境,换种“玩法”,她于2012年跳槽到慈文传媒集团,转型影视编审。

  张晓佼参与编审的首部播出作品,是电视剧《花千骨》。当初看到剧本,她和同事发现,这部戏很有特点:“人物有吸引力;讲了一个好故事;里面涉及的情感模式,当时还算‘独一份儿’”。不过,最初的剧本涉及特效量偏大,拍摄及后期制作较难实现。“如何解决?需要编剧在保留戏剧功能前提下,替换成可实现的情节。”

  后来,《花千骨》的成功,印证了张晓佼的眼光。从此,她也对“编审”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张晓佼每年要审核几百部剧本,有满足,也有遗憾。“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内容、相同桥段,每个人的判断标准都不同。”张晓佼坦言,一部剧本要同时兼顾导演、演员、制片人等各因素,要让各方都觉得是好内容,这很不易。

  如今,张晓佼和团队开始尝试“两条腿走路”,除了继续评估优化剧本,还准备自主培育“IP”,转型原创影视编剧。“比较纠结的,就是时间精力分配问题。”她和团队一方面要‘治疗’剧本,另一方面要创作剧本,这对单兵作战能力和时间统筹规划,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在,工作压力更大了,但我喜欢接受挑战,所以心甘情愿。”张晓佼说。(本报记者 梁剑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