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忙糯乡邦界村,毕起美在办公室工作(5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真急人啊!”毕起美告诉记者,“估计村民看我像个女学生,想着闹一闹,这事也就过去了。”
她定了定神,想着自己是上级派来的,必须拿出点魄力来!于是,她咬了咬牙,扯高嗓门大喝道:“我们是来宣传国家政策的!谁要捣乱,就上来,咱一对一说个清楚!”
没想到这位“女学生”有这么大嗓门,会场出现了片刻安静。毕起美趁机说出一个名字:“这家夫妻俩都有残疾,还带着两个娃。你们谁说说,你家是不是比他家还困难,他家该不该享受低保?”
这时,底下有几位妇女开始帮腔:“不该抵着这家,人家确实太困难了……”
看着媳妇们陆续倒向毕起美这边,男村民逐渐不吭声了。毕起美又说了几户人家,大家都表示同意,后来有村民主动提议低保户人选。
“后来听村民说,检察院派了个说话像打铁一样的女人!”毕起美得意地说,现在村民跟自己像一家人。就连那位喝醉酒的村民,过年杀猪,还主动打电话请毕起美去喝酒,特别叮嘱要带上老人和小孩。
工作是真忙,但也真锻炼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危旧房改造、教育扶贫……毕书记每天带着村干部和工作队员,研究对策、确定规划、进村入户。数不清多少次,她往来于邦界和县城,协调经费、争取项目。
邦界村产茶,光古茶树就有1000余株,但好茶卖不起价钱。毕起美请来县农办技术员,传授茶叶种植加工技术,策划成立合作社,发展有机种植,探索电商模式,帮着注册商标,一年下来,邦界村茶农年人均增收1000余元。最近他们正动员群众栽烟,到时候亩产能收入3000多元。
“我们还抓一些短平快项目。”毕起美说,“今年有个30万元的桑蚕养殖项目,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运作,现在已经初见效益,每亩在原基础上可增收1000元。”
(三)

日落时分,毕起美(左)和女儿佳凤、妈妈冯枝兰走在村里的道路上(5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毕起美的女儿,名叫佳凤。圆圆的脸蛋,晒得红红的,有点怕生,看上去和村里的拉祜族孩子没什么两样。
收到记者送的玩具,就默默拿到门口,坐在地上和村里的孩子玩了起来。
“小佳凤现在成了山里娃,不怕她输在‘起跑线上’?”记者问。
“她长大后,知道自己1岁多就参加‘扶贫’,对她的人生有好处。”毕起美答道,“相信她不会怪妈妈的。”
毕起美自感亏欠小佳凤,但她也很骄傲,她说她有“很多孩子”。
刚到邦界时,看到一些山里孩子不懂汉语,性格孤僻内向,特别是有不少留守儿童,毕起美心里很不是滋味。
“如果我把佳凤留在临沧市,那她不也是‘留守儿童’吗?毕竟,她现在和我在一起。”毕起美说,“我要管管这些孩子。”

在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忙糯乡邦界村,毕起美(右二)在村民杨光云(左一)家中走访(5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018年6月,毕起美建了一个微信群,向同事朋友介绍山里儿童的情况。没想到,朋友拉朋友,这个群现在聚集了240多位“爱心妈妈”,大家纷纷捐款捐物、定向认亲帮扶。目前,毕起美先后收到7万多元,还有许多包裹、书籍。在爱心人士帮助下,邦界幼儿园还建起了一个图书室。
“我的车现在成货车了。”毕起美笑着说,“可能是因为我也是一位妈妈,我发起做这件事,比较受大家欢迎吧。”
有一位拉祜儿童,她爸爸不愿意送她上学,孩子自己却很想去幼儿园,毕起美上门劝了几次都没用。最后一次,毕起美发火了:“你家可以免保育费,你就是嫌接送费事。那我来!”她抱起孩子坐进自己的车,直接送到邦界幼儿园。接送几次后,孩子的爸爸自己不好意思了,今年3月只好送小孩进了幼儿园。

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忙糯乡邦界村丙别二组一景(5月14日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看到山里人文化生活少,毕起美发起了“快乐拉祜”文艺宣传队,并组织了乡村才艺展演,男女老少都喜欢参加。
外婆不在的时候,毕起美也学当地人,用一个背巾,把佳凤背在背上,一起去入户。有时县领导到村里开会,佳凤也在边上坐着,静静听会。
“佳凤就是我们拉祜孩子!”后来,乡政府还给小佳凤颁了个“忙糯乡邦界村荣誉村民”称号。

在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忙糯乡邦界村,毕起美在邦界完小的幼儿园图书室中给孩子们讲关于恐龙的知识(5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前不久,云南宣布双江县达到脱贫标准,退出贫困序列。听到消息,毕起美和工作队员们高兴得相互拥抱,大家流了泪。
“邦界脱贫了。等脱贫成果进一步稳固,我们就该回家了!”毕起美深情地望着门前的小佳凤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