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3|回复: 0

[转贴] 三伏天与民俗

发表于 2019-7-27 20:11:0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南阳油田  曹吉祥

    三伏是农历中一段特殊的时期,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三伏一般在农历的6月到8月之间,是中国在农历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三伏”包括初伏、中伏、末伏各10天,中伏在不同的年份为10或20天。今年的中伏是10天。

    “伏”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伏”又称“长夏”五行家对其冠以“土”。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关系可以自然循环。

    三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三伏天之所以炎热,是因为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高温酷暑天气,人体出汗较多,要加强营养保健,保证人体必需的水分、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物质的补充。在膳食调理上,多食用一些能提神醒脑、增进食欲、健脾利胃的苦味和酸性食物,如果蔬和蛋白质类。少吃脂肪类厚腻荤腥的食物,更要少吃辛辣之品,以适应夏天胃肠的消化能力。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也是农作物生长最快,各地旱、涝、风灾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等农业活动较为繁重的时节。有“人在屋里热得燥,稻在田里哈哈笑”“六月不热,五谷不结”等谚语,说明天气炎热对农作物生长有利。

    尽管三伏天气炎热,但“讲究”的中国人还是不忘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忙里偷闲,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在火热的夏季中寄寓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大暑节气的民俗主要体现在吃的方面,这一时节的民间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惊性食物消暑。如粤东南地区就流传着一句谚语: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而我国的台湾地区则有在大暑吃凤梨的习俗,因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而且有败火的作用。一种是在大暑时节吃热性食物。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来“过大暑”。湘中、湘北素有一种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鸡。湘东南还有在大暑吃姜的风俗,据养生学讲,吃姜有开胃健脾、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所以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需医生开药方”的谚语。在北京和北方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之说。

    对于入伏为什么要吃饺子?有三种说法。一是进了夏天之后,人的食欲就开始大减,不想吃东西,而在入伏的时候吃饺子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二是头伏吃饺子寓意是“元宝藏福”饺子形似元宝,“伏”和“福”是谐音。三是因为伏天温度很高,大量出汗,这样就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还会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而和大米相比,白面粉中的蛋白质更高一些,B族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也比精白大米约高出一倍,所以相比而言,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也更利于吸收。

    大暑时节,在浙江沿海地区有送“大暑船”的民间传统习俗,其意义是把“五圣”送出海,送暑保平安民。送“大暑船”时,还伴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表演,欢快流畅、诙谐活泼、载歌载舞的表演,给人们炎热的夏季带来轻松和愉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