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昨晚,又熬了一个通宵,终于在电脑前搞定了一篇稿子,鼠标一点,便把文稿传了出去,这在几十年前还是不敢想象的。谈起煤炭企业信息化发展,我顿生许多感慨。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因家庭生活困难辍学后,来到风水沟矿当了名掘进工,这倒班的日子也不像白开水那般无味。下班后,顺便拿张最新的《中国煤炭报》《中国安全生产报》《平庄矿工报》,一条条新闻在报刊上呈现,一则则感人的故事感动着我们矿山的每个人。我试想:哪一天我能像他们那样能把真实的矿山人透过字里行间将它表露出来那该是多好的事啊。我先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趁着从小酷爱文学的那鼓劲儿,下班后写起了稿件。这个写作过程就很麻烦,初稿写完后,要进行修改,一遍遍地修改,把稿纸上的字改得密密麻麻的了,不能再改了,这时只好重抄一遍后再改。再改的稿子还不清,还得再抄一遍。常常出现,改改抄抄,抄抄改改,五遍六遍常有的事。有时还出现一页稿纸快抄写完了,发现前面有抄错的地方,有的串行了,有的漏行了,因无法修改,只好把这页稿纸撕掉,重新抄写。常常起早贪黑,熬夜抄写稿件累得腰酸背痛,眼花手软。第二天小心翼翼交到区工会干事手里,经审核后转交到矿政工部,再由矿政工部人员交到平庄矿工报社,那时的稿件,正常情况下,需要三、四天。如要见报,需在一周之后,信息很慢。因为新闻的时效性,多数稿件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多久,我的一篇关于井下采场安装的新闻在报纸上刊登了。那天下班回到宿舍,工友小王扬着报纸说:“登报了,登报了,我们上报了!”工友们一下就围过去,真的!一个小豆腐块大的消息下面见到了我的名字,虽然只有短短几百个字,但那毕竟是我发表的第一篇新闻作品,当时激动得我差点流下眼泪来,正是这“处女作”给了我信心和力量,激发了我更大的写作热情。
记得2002年的夏天,为了参加征文比赛,我把写好的稿件装进信封,由于当时的风水沟矿区还没有邮局,只好骑着自行车到元宝山邮局,路上突降大雨,淋得我浑身湿透。到了邮局,我从兜里掏出信封一看,全湿透了,钢笔字迹已经污得一团糟。无奈,第二天,我只好重抄了一份邮了出去。当时想,要是能直接把稿件通过网络传送到编辑部就好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用笔和纸写稿件的年代已过去了现在计算机技术已进入社会各个领域,电脑替代了笔和纸。今天的通讯员每人都有电脑,双手敲击键盘,一篇篇清晰而字迹整齐的稿件就打了出来。若想修改很客易,在电脑上随意修改,任你添添删删。改后的稿件,它会自动地排得整整齐齐的,不再经受当年抄清稿件的劳累之苦。
回忆起当年写稿的艰苦岁月,而对今天操用电脑的同行羡慕不已。如今写稿,用上了电脑,只需敲打键盘和点击鼠标就可以了。文字可以删除和添加,段落可以复制和粘贴,尽管多次修改,却不留任何痕迹。字号随意选,字体随意换,真是随心所欲,轻而易举地写完了稿件。这是改革开放后,高新技术的发展,给操笔工作者带来的福分。
随着中国煤炭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平庄煤业也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开通局域网。到2005年底,公司的网络办公系统也开通了。我写稿件,直接就用电脑处理。和矿工报社联系沟通,可以通过电子邮箱、QQ等方式——我再也不用稿纸誊写,更不用骑着自行车去邮信了。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从“爬格子” 到电脑写稿和投稿,点滴见证了中国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是新中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体现,是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