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之变
做“吃螃蟹的人”
小商品“逼”出“市场采购贸易”
创业之初,黄媛丽总是在义乌、宁波等城市间来回奔波。为了采购到质优价廉的产品,经常下到工厂车间一线,检验生产的商品质量是否合格,然后将成品运送到公司仓库,再进行装柜、清关、出货、运往海外。
父母曾多次劝说她,即便是换个普通的工作,也能过得很好。但她却乐此不疲,“既然是我自己决定了要干的事,又是我喜欢的事,总是要坚持。”
随着接触到的外商越来越多,黄媛丽也摸索出一些门道。例如,对于印度、非洲以及拉美国家的外商,最主要的诉求是产品价格低廉,因此只需要做好出口代理服务就行了。
而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外商,对产品品质要求较高,因此在做好出口代理的同时,公司还要承担产品质量检验工作。一次,某个合作工厂生产的产品始终不能满足要求,黄媛丽干脆自己成立了工厂,包下生产线,自主研发生产。
众所周知,义乌小商品出口具有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等特征,出口集装箱多为拼柜,一个集装箱就相当于一个小型超市。为解决小商品通关效率的问题,义乌商品出口一直采用旅游购物贸易方式申报,每批货物价值不能超过5万美元。但旅游购物贸易方式未能解决出口环节的商检、税收、收结汇等问题。
2014年11月1日,义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正式落地。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的商品,每批货物价值放宽到了15万美元;每票报关单商品在10种以上,即可实行简化申报,享受海关24小时全程电子通关、简化申报、智能卡口验放,提高出口商品通关便利。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第一单”出口货物,正是在黄媛丽所在的物产中大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产生。
黄媛丽清楚记得,这一单来自于一位长期合作的老客户。而那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报关单,如今已被保存在国家档案馆中。
观念之变
“卖全球”做到极致
义乌商人打起“买全球”算盘
黄媛丽在义乌把外贸出口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同时,义乌也在悄然改变。
2011年,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实施,进口贸易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为扩大进口规模,义乌把中国进口商品城搬迁至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市场。
到了2014年,已连续举办三届的义乌进口商品展,也移师到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市场。也正是在这一年,黄媛丽开始把目光转向进口贸易。
在她看来,过去义乌一直都是“卖全球”。随着跨境电商逐渐兴起,国人对进口生活消费品的需求日渐增长。多年内贸和出口贸易让义乌拥有发达的物流网和客商流,义乌天然就具有发展进口贸易的优势。
既然如此,何不顺势而为,发展进口贸易?
从2014年开始,黄媛丽陆续从日本、韩国、法国等国采购了众多孕婴用品、美妆个护以及家居日化产品,都取得了不错的收益。此时,和她一样在义乌从事进口贸易的企业主体已达到323家。
2017年底,由义乌市商务局牵头,义乌市进口商会正式成立,黄媛丽当选首届会长。义乌进口贸易商开始从“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发展”。如今,商会已吸纳会员200余家,囊括了海外生产商、品牌商、贸易商以及服务于进口行业的清关、物流、仓储、金融、律所、会所等上下游产业链的各类企业。
黄媛丽介绍,义乌市进口商会把专业的市场采购模式应用到进口上来,联合会员企业组团参加国内外各大展会,进一步扩大义乌进口的影响力,使从事进口贸易的商户从“小、散、乱”的海淘代购,逐步发展成为规模化的跨境电商。
截至2019年6月,义乌进口贸易企业主体696家,外贸进口总额为40.57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0%。
人物名片
黄媛丽
浙江省义乌市进口商会会长。她出生在义乌一个富裕的地产商之家,却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作为义乌第一代“海归”,黄媛丽是第一批将外商带回义乌的创业者,一路参与、见证义乌从“卖全国”到“卖全球”;作为义乌第一代出口贸易企业家,黄媛丽又率先转型进入进口贸易、跨境电商等领域,成为义乌从“卖全球”到“买全球”的“探路者”。(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赵雅儒 熊英英 浙江义乌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