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56|回复: 1

[转贴] 村庄里的教化

发表于 2019-8-21 21:04:1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福建石油  何银基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家。而农耕文明发源于村庄,是在村庄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和生长起来的。有古语说:“礼失而求诸野”,这是很有道理的。

    村庄大多是宗族的聚居地,所以村庄一般都有宗祠。宗祠里不仅供奉着祖宗的灵位,珍藏着族谱,而且在牌匾、楹联上镌刻着祖德祖训。它记录着一个家族的血脉繁衍,让人知道来自哪里,传承着慎终追远的道理,寄托着无数族人的深深眷恋,是所有族人对根的认同。宗祠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以祖先的名义,对族人进行超越时空、贯通古今的心灵教化,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力量。从宗祠里走出去的人是有根的人,无论今生走多远,心里总有一份挥之不去的乡愁,漂泊的灵魂总有一个锚地。

    当年我就读的小学,低年级的教室在祠堂里,高年级的教室在祠堂边的二层楼,这座二层楼就是我们村旅居海外的华侨捐建的。中学是当时全县少有的办在村庄里的华侨中学,那教学大楼是全村最气派的建筑,更是华侨捐资建成的。这些华侨离家几十年了,他们虽然在远离故乡、远离亲友的世界里,“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但一旦事业有成,就为家乡办学赈灾,修桥铺路,造福桑梓。

    除了宗祠,村庄的房屋不仅是人们遮风挡雨的居所,也是教化人的场地。走进闽西永定客家土楼,令人仿佛置身于历史文化的长廊中,倍感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些发人深省的楹联匾额,与楼共存的私塾学堂,教化育人的壁画彩绘,无不激荡着土楼人家“修身齐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正如振成楼有副名联所说的:“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在闽南地区,无论是僻静的乡村或繁华的市镇,随处可见民居楼房的门楣匾额上,镶刻着“开闽传芳”、“九牧传芳”、“陇西衍派”、“太原衍派”、“清河衍派”等等这些醒目的大字。人们以这种方法实现自己对祖脉源流的永远铭记,对祖先垂范后世功德的世代传承。

    从事农业劳动对人也是一种教化。劳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人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劳动生产所需的产品,而动物只能被动地消费自然的造物。农民从事着最繁重的体力劳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事过农业劳动的人都会体会到劳动的艰辛,而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农民从地里刨食,勤劳作为一种性格渗进了乡村农民的血液,成为农民的一种生存方式。同时,在劳动过程中养成善待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品质,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基础。

    我们祖先以高度的智慧、系统的方法、巧妙的措施,使忠孝礼义在村庄受到尊崇,作奸犯科在村庄受到鄙视,使村庄形成了一个教化的熔炉。宗祠、屋舍成为教化的课堂,生产劳动、家风家教和节庆习俗,乃至神仙鬼怪都成为课文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把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结合起来,对人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以文化之”的目的。村庄的特性也决定了村庄的教化功能。村庄里的人是透明的,这个院子是谁的,那个院子是谁的,大家都一清二楚,谁在村庄里干了见不得人的坏事,立马就传扬开来。你要在村庄里立足,要挺直腰杆做人,就必须尊祖宗、崇道德、讲人伦、尚礼仪,懂得通情达理,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然。

    村庄的教化,不完全依靠课堂的灌输,也不完全依靠父母的管教,而靠的是教化社会环境、社会氛围的营造。它不一定能让人掌握高深的知识,但它却让人懂得如何处世为人;它不一定具有法规的规范性和强制性,但它却具有更持久的渗透性和实践性;它的内容有的已落后于时代,甚至是糟粕,但核心价值却值得弘扬。可惜的是,随着乡村社会的逐步瓦解,村庄的教化功能也逐步弱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9-24 05:36:45 | 查看全部
感谢赵老师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