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草原文学名家分享创作感悟
本报讯(记者 王觅) 8月21日,由内蒙古文联、作协主办的“草原文学名家作品签赠会”在北京图博会“中国作家馆”举行。内蒙古作家特·官布扎布、肖亦农、艾平、满全与会分享了多年来的创作感悟,并向热心读者签名赠送了各自的代表作。
在特·官布扎布看来,内蒙古作家提供给广大读者的既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追求,同时又有英雄主义的底蕴。内蒙古作家擅长在长篇小说中展示英雄主义情怀,体现现实主义关怀下的历史虚构,而中篇小说和散文则注重表达对草原文化的深入思考,以及游牧生活转型时期的历史困惑。他提倡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经典与大众相对应的理念,希望广大读者更多关注内蒙古作家作品,让草原文学的阳光雨露洒向四面八方。
对汉族作家肖亦农来说,蒙古语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审美意趣,语言上的不通成为他跨文化写作的最大困惑。但他善于敏锐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生动细节,从而写出了一部部既丰沛又细腻、跨越民族差异的文学佳作。与会者认为,肖亦农的长篇小说新作《穹庐》延续了他一贯的艺术追求,全景式展示了布里亚特草原的峥嵘岁月和布里亚特人一路征战回归祖国的史诗性征程,描绘出一幅宏远的历史画卷。
艾平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书写草原上的生灵,在她笔下,无论是一棵牧草、一只羊羔还是复杂变幻的人事,都倾注着爱意和灵感。艾平表示,草原不仅给了她健壮的身体,也给了她辽阔的胸怀,草原天人合一的境界有着很深的哲学内涵。新鲜的空气和灿烂的阳光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整个草原都可以视为一个巨大的文学意象,时刻笼罩着她全部的作品,是她对文学全部的情感和愿望。
满全认为,内蒙古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基因,主要表现为草原基因、民族基因和边疆基因。草原不仅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同时还具备美学价值属性,草原的文学资源滋养着一代代内蒙古作家。不同少数民族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文化、习俗和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从而使内蒙古文学实现了天然的多样性表达。而边疆和中部地区的思考方式、生活状态完全不同,这塑造了内蒙古文学的特殊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