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基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真挚的人民情怀。《党章》总纲中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体现了流淌在中国共产党人血脉中的真挚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时深情表达:“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动情地讲:“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这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人民发声、为人民办实事,把使命扛在肩上,做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的境界,关心群众生活、心系群众冷暖,全身心地投入到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中的激情和为民担当的博大胸怀。
真挚的人民情怀赋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斗目标时代温度。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是回应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体现新时代真挚人民情怀的重要标识。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出重大判断,对民生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新时代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党员干部必须要饱含深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