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文\浙江石油 陈小梅
农历七月十三,下班后老公带着我和儿子驱车几十公里,特地回乡下老家吃一顿团圆饭。每年过“七月半”是家乡的习俗。
在海宁乡下农村,历来有过“七月半”的习惯,有些地方也叫“七月十三”“馄饨节”“鬼节”。在农历七月十五前后的十来天时间有家人团聚、祭祀祖先的习惯。跟中秋节不同的是,中秋往往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而七月半会有亲戚走动,七大姑八大姨,简单而不失隆重地聚在一起吃顿饭。“七月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而是地方习俗,大意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好似一年过半,抽空盘点一下半年来的收获,给自己做个小结,也为下半年的目标做好打算。
小时候,舅舅、姑妈、阿姨等,在这天早早地收工,带着表姐、表弟来串门。因为七月半正好在暑期,没有学习的压力,也不用请假,所以对于小孩子来说是最好的节日。这一天,各色口味的馄饨是必不可少的招牌,有南瓜馄饨、豆沙馄饨、芝麻馄饨、精肉馄饨。做法也是五花八门:干蒸、水煮、生煎......这一天孩子们都想把各色馄饨尝个遍才肯罢手。做客的礼物随了亲戚的心意,也不在乎多少,顶多是几串葡萄或是拎个西瓜、几个梨子,但对于三十年前农村的孩子,这已是期待一年的美味。晚饭时,大人们在一起并不会胡吃海喝,而是关切地问候半年来的工作、生活,和今后的打算,有远见的还会指点一二。吃过饭,客人们也不会逗留,主人更不会盛情邀约,好似接下来大家都有很重要的事要忙似的,彼此告别,早早地散场。
记忆中的“七月半”虽然简单但不失庄重。
过“七月半”对已入不惑之年的我来说已是最温暖的记忆。生活需在仪式感,对我来说这种仪式感并不需要是参加一场大型时尚派队,或是收到一件贵重的礼物,而是在固定的日子里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吃着简单的饭菜谈心聊天,或彼此关心问候,或互相支持鼓励,仅此而已。 |